迪斯科

迪斯科[1]英语:),来自法文的,原意指那些播放录制好的跳舞音乐的舞厅,而后用来指一种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并在1970年代后风行世界(特别是欧洲)舞曲。这种音乐的特征,是混合了放克爵士乐摇滚乐以及拉丁美洲音乐的节奏特色。

迪斯科在1979年迪斯可毁灭之夜后在美国逐渐衰落,但在1980年代在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国家依旧流行,并逐渐传播至印度[2]、中东等地区[3],并融合当地加扎勒肚皮舞等民间艺术。迪斯科最终对电子舞曲浩室音乐嘻哈新浪潮舞曲朋克后迪斯科的发展产生了关键影响。[4][5][6][7]

字源

Disco是法文单词 “discotèque”的简写,意指「唱片库」,衍生自单字“bibliothèque”。在1950年代,这个字以相同的意思进入英语世界。

在1940年代纳粹占领法国期间,“discotèque”被法国人用来指巴黎某些夜店。有些夜店甚至直接采这个字当店名。到了1960年,英国杂志用提起某巴黎夜店时使用到这个字。

一种名为“discotheque dress”的无袖连身短裙曾于1964年在美国短暂流行过,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缩写“disco”来描述这种服装的文章在当年七月12日于The Salt Lake Tribune刊登。花花公子杂志紧接著于该年九月用“disco”描述洛杉矶的夜店。

首位把Disco用来描述声响与音乐类型的人是Vince Aletti。他的文章〈Discotheque Rock Paaaaarty〉在1973年9月于滚石音乐杂志刊登。

舞蹈特点

迪斯可舞蹈活动量大,音乐节奏强烈。是一种没有规定动作的即兴式的自由舞蹈,跳舞者同时就是音乐的欣赏者,他们会首先沉迷在人生之中,把自己带到爱情的旋涡之中,并随着音响强烈而急剧的节奏而摆动,因没有规定的步伐,他们会根据节奏的变化即兴地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自由地扭动着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丹田部位,自由奔放,跳出自己。同时间他们也会创造着各自的花样,充分地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做出各种不同动作。跳舞人数可男女成对而舞,也可集体同舞,与众同乐。

发展历程

最早的迪斯科舞厅来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维琪法国,当时纳粹禁止爵士乐,作为反抗,迪斯科在地下活动。“迪斯科舞厅”一词起源于法语单词“图书馆”(bibliotheque)。战后这种活动公开化,并成为一种时尚[8]。 实际上需要注意的是,“迪斯科舞厅”与迪斯科音乐并没有艺术上的直接联系。

参考数据

  1. . guavanthropology.tw 芭乐人类学. 2022-08-22 [202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7) (中文(繁体)).
  2. . TheGuardian.com. June 21, 2019 [October 20,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0, 2021).
  3. . [October 20,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0, 2021).
  4. . The Guardian. December 18, 2020 [February 2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4, 2020) (英语).
  5. FanLabel Staff. . FanLabel. April 30, 2020 [February 27,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9, 2021) (美国英语).
  6. Kornhaber, Story by Spencer. . The Atlantic. [February 27, 2021]. ISSN 1072-7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 2021).
  7. Sancho, Xavi. . El País (Madrid, Spain). August 3, 2014 [December 6,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6, 2014) (西班牙语).
  8. 声音的再现 (美)马克·科尔曼 2006年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7-5062-7739-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