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东

近东英语:)为西方国家使用的地理概念。早期近代西方地理学者以「近东」指邻近欧洲的「东方」。欧美人使用的词汇,以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讲,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南部,有时还包括巴尔干半岛。在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般不再把巴尔干国家称为近东国家,而以「东南欧」或「南欧」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称渐为「中东」取代,但两者常通用。

近东地区范围(现代)
近东地区范围(现代)

定义

在19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以前,欧洲人眼中的所谓「东方」指的是奥斯曼帝国发源地。1834年英国游记历史学者Alexander Kinglake出发前往圣地,途经伊斯坦堡塞浦路斯贝鲁特开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等地,在其著作《Eöthen, or Traces of Travel Brought Home from the East》中,他发现「东方」开始于贝尔格勒,从这里他离开了熟悉的欧洲(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踏上陌生的奥斯曼帝国领域。

1902年,英国考古学者D.G. Hogarth在其书《The Nearer East》中,定义「近东」的地理范围:包含巴尔干半岛[1]埃及安那托利亚亚美尼亚阿拉伯半岛,以及伊朗西部[2]。在同一年,美国海军军官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也在其论文《The Persian Gulf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提出「中东」的概念,马汉是从海权的角度来看,他对于「中东」的定义是指从苏伊士运河新加坡航线之间所经过的区域[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国势日衰,巴尔干诸国相继取得独立地位。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失去了绝大部份欧洲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英国占领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法国占领黎巴嫩与叙利亚。由于各民族国家的成立,原先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一体感消失,「近东」具体的范围也开始变得模糊暧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的定义更加宽松,包含以往「近东」的范围。而「近东」一词本身也是相当欧洲中心主义的词汇,因此在二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中逐渐被其他较中立的词汇如「西亚」所取代。在今天一般的政治或新闻报导中,「近东」通常被纳入定义更广的「中东」,只有在考古学历史学的文献中还会使用「近东」这个词汇。

参考文献

  1. Eric Hobsbawn, The Age of Empire: 1875-1914, Pantheon Books, 1987, ISBN 0394563190, p.17,
  2. Davidson, Roderic H. . Foreign Affairs. 1960, 38: p. 665–675.
  3. Koppes, Clayton R. . Middle Eastern Studies. 1976-01, 12 (1) [2022-10-02]. ISSN 0026-3206. doi:10.1080/0026320760870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英语).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