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

轮耕耕种的形式,是指在某块土地耕种一段时间,其肥力下降后,即将之荒废(休耕),改为耕种其他土地;待原来土地肥力回升后,再重新耕种[1];类似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制度。轮耕通常在开发中国家实行;其能支持的人口有限,若人口上升到某个水平,使休耕的时间不够长,肥力未回复到原来水平,长远肥力就会逐渐下降。

休耕

休耕时,农夫会种一些绿肥作物,目的是为了让土地更肥沃。[2]

原因

  1. 土地的有机物质和养分十分有限,长期的耕作会破坏土壤中养分的平衡。
  2. 连续耕作会使土壤中病虫害加重,特别是连种同一类作物。比如,根结线虫、立枯病等传染病虫害就会特别严重,而影响收成。
  3. 土壤长年耕作会使土地盐碱化沙化

另见

参考文献

  1. . 环境信息中心.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2. . [2020-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