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彝

颍川安简郡王赵德彝[1]968年—1015年5月9日[2][3]),字可久,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宋朝宗室、魏悼王赵廷美的第三子[4]

生平

赵德彝早年被伯父宋太祖抚养于宫中,后来跟随父亲赵廷美被徙置房陵[5]雍熙三年(986年)正月辛未,时任沂州的兄长赵德隆去世,由他继承长宁郡侯,担任沂州守,同时授右千牛卫大将军[6][2]

后来沂州发生蝗灾,人民请求赵德彝以火烧死蝗虫,他却说:「上天降灾,守臣之罪也。」以自己失德而斋戒,祈祷蝗灾消退[2]

后来赵德彝进封长宁郡公,并于淳化四年(993年)任右监门卫大将军,又迁任左武卫大将军,并改封广平郡公,人民请求他留任,朝廷诏令嘉奖他,到宋真宗初年才还京[2]

咸平二年(999年),朝廷再次任命赵德彝判滁州,但与兄长赵德恭并留不遣。次年(1000年)又授任徐州刺史,后迁保信军节度观察留后[2]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四月戊辰,赵德彝去世,虚龄四十九岁,宋真宗废朝三日,赠封昭信军节度使,追封信都郡王谥号安简明道二年(1033年),改封颍川郡王[2]

家族

祖父母

父母

  • 赵廷美,魏悼王
  • 张氏,楚国夫人,张令铎

妻妾

  • 聘妻,王显孙女[7]

子女

  • 赵承谟,赠宫苑使、宜州刺史
  • 赵承矩,庄宅使,赠博州刺史
  • 赵承勗,供奉官,赠六宅副使
  • 赵承节,西京作坊使
  • 赵承拱,西京作坊使
  • 赵承衎,内殿崇班
  • 赵承锡,供奉官

参考资料

  1. 《宋史·卷二百三十五·表第二十六》:「颍川郡王、谥安简 德彝」
  2.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德彝字可久,太祖召鞠于宫中。德隆卒,授右千牛卫大将军,封长宁郡侯,代兄德隆判沂州,时年十九。飞蝗入境,吏民请坎瘗火焚之,德彝曰:「上天降灾,守臣之罪也。」乃责躬引咎,斋戒致祷,既而蝗自殪。儒生乙恕者,郊居肄业,一日,有尸横舍下,所司捕恕抵狱,将置于法。德彝疑其冤,命他司按之无异,因令缓刑以俟。未几,果获杀人者,恕遂得释。进封郡公。淳化四年,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迁左武卫大将军,改封广平。部民诣阙乞留,有诏嘉奖。真守初,召还。咸平二年,命判滁州,与德恭并留不遣。三年,授徐州刺史,累迁保信军节度观察留后。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四十九。上临奠,废朝三日。赠昭信军节度使,追封信都郡王,谥安简。明道二年,改封颍川。」
  3. 《宋史·卷八·本纪第八》:「(大中祥符八年四月)戊辰,德彝卒。」
  4.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廷美)子十人:德恭、德隆、德彝、德雍、德钧、德钦、德润、德文、德愿、德存。」
  5. 《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德恭字礼,太平兴国四年,以皇子出阁,拜贵州防御使。廷美徙房陵,诸子悉从行,因免官。」
  6. 《宋史·卷五·本纪第五》:「三年春正月辛未,右武卫大将军、长宁侯德隆薨,以其弟德彝嗣侯,仍知沂州。」
  7. 《宋史·卷一百二十五·志第七十八》:「杂议。大中祥符八年,广平公德彝聘王显孙女,将大归而德彝卒,疑其礼制。礼官言:「按礼:『曾子问曰: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壻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注云:『谓无期三年之恩也,女服斩衰。』又刑统云:『依礼,有三月庙见、有未庙见就婚等三种之文,妻并同夫法,其有克吉日及定婚夫等,惟不得违约改嫁,自余相犯,并同凡人。』今详女合服斩衰于室,既葬而除;或未葬,但出𪴙即除之。」」
前任:
赵德隆
宋长宁郡侯
986年-?

原因:升为长宁郡公

原因:朝廷新赐爵
宋长宁郡公
?-993年

原因:改封广平郡公

原因:朝廷新赐爵
宋广平郡公
993年-1015年

原因:朝廷未继封

原因:朝廷追封
宋信都郡王
(追封)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头衔者:
族玄孙赵孝参

原因:朝廷追封
宋颍川郡王
(追封)

原因:朝廷未继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