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梦

超梦日语:,Myūtsū,)任天堂Game Freak旗下的跨媒体制作《精灵宝可梦》系列中的一个虚构生物。它首次出现在角色扮演游戏《精灵宝可梦 红·绿》中、并在之后出现在该游戏的续作、电视动画、漫画、卡片游戏及各类作品、商品中。

超梦

全国图鉴编号
快龙 - 超梦(#150) - 梦幻

城都图鉴编号
凤王 - 超梦(#249) - 梦幻

丰缘图鉴编号
快龙 - 超梦(#305) - 梦幻

基本数据
日文名称
英文名称
进化自
可进化成超级超梦X / 超级超梦Y
详细数据
属性超能力
身高6尺7寸m
体重269.0kg

在电子游戏中,玩家可以与超梦战斗、并在战斗中捕捉超梦、让它与其他宝可梦战斗。在《精灵宝可梦 红·绿》中,玩家首次接触到超梦是在红莲岛上一座损毁的研究室里,通过阅读研究文献得知超梦,之后能在无名洞窟中正式遇见它。

简介

超梦在多款精灵宝可梦的产品中出现,包括由田尻智所创作的电子游戏动画漫画参考书等。现实中超梦由杉森建所设计。

它名字的日文英文发音都是,都是来自它的拷贝对象梦幻的名字「Mew」,另在后面加上「two」来代表是第二代的意思。在香港中它被称为,而在中国大陆台湾它则被叫作,都是代表它是更强劲的梦幻,但它和梦幻没有进化上的关系。在早期盗版翻译中它被称为梅2号。

登场

主系列游戏

超梦的属性是超能力,它没有性别,不能生。从第六世代开始,增加了一种可以短暂提升自己战斗力的临时进化形态,即超级进化,超梦具有两种超级进化,分别为超级超梦X和超级超梦Y,种族值均高达780,与超级烈空坐并列为对战内种族值最高之宝可梦。

它的专属招式是精神击破。

在红、绿、蓝、皮卡丘版、火红叶绿版、心金魂银版和Let's Go!皮卡丘Let's Go!伊布版中,超梦只出现在华蓝洞窟,并且只有一只,等级固定为70。它也出现在XY版的无名洞窟中,同样只有一只,等级固定为70。

其他电子游戏

除了主系列游戏之外,超梦也在任天堂明星大乱斗系列、街机游戏神宝拳中登场并做为可操控角色。

动画

在电视动画中唯一的一只超梦在精灵宝可梦动画版第62集出现,由火箭队的坂木老大控制。而在《精灵宝可梦 THE ORIGIN》中,超梦和游戏一样出现在华蓝洞窟,被赤红的超级喷火龙X击败后收服。

剧场版

1998年《超梦的逆袭》。超梦大量拷贝了很多宝可梦来发泄人类拷贝了它的愤怒,最后小智的皮卡丘感动了它,也带着梦幻与所有拷贝宝可梦寻找一个属于牠们的地方,延续牠们的生命。

2013年《神速的盖诺赛克特 超梦觉醒》。出现了第二只超梦,这只超梦有着跟以前出现的超梦类似的过去,不过让他诞生的组织目前不明,而且剧场版初期的性格和观念更温和、富有爱心。甚至有着以前那只所没有的“超级进化”的能力而且还不需要借助超级石的力量。

漫画

在《神奇宝贝特别篇》中,当时属于火箭队的夏伯制造了一只超梦,它以一条大匙作为武器,最后被小智所收服。多年后小智等人还遇到强劲的代欧奇希斯,超梦便出现帮助小智他们。

卡片游戏

精灵宝可梦集换式卡片游戏之中,超梦首次出现在第一套基本卡片之中[1],之后还出现过很多张超梦的卡片,包括闪光超梦的卡片。

电影

2019年电影《POKÉMON 名侦探皮卡丘》,由古代宝可梦梦幻基因制造出来的人工宝可梦。

配音员

评价

在游戏中,超梦始终被认为是最强的对手之一。在《精灵宝可梦 红·绿》中,它被设置成最强的[2][3]、最稀有的、最难以捕捉的的宝可梦之一[4]。由于它的弱点少、能力强,使得它在大量玩家间被使用,玩家必须制定战略以打败对手的超梦[5][6][7] ,或规定禁止在战斗中使用超梦[8]。作家Tracey West和Katherine Noll将超梦在最佳的传说中宝可梦排行中位列第五名、并将它列为所有宝可梦中的第六佳[9]

注解

  1. 精灵宝可梦集换式卡片游戏的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可找到很多卡片。
  2. Staff. . IGN. IGN Entertainment. [200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3).
  3. Loe, Casey. . Versus Books. 1999: 67. ISBN 1-930206-15-1.
  4. Churnin, Nancy. .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April 3, 1999: 1C.
  5. Loe, Casey. . Versus Books. 1999: 136–137. ISBN 1-930206-15-1.
  6. Staff. . IGN. IGN Entertainment. [2008-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4).
  7. Staff. . IGN. IGN Entertainment. [2009-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3).
  8. Hjorth, Larissa; David Surman. . (PDF). Taylor and Francis. 2009 [2009-06-06]. ISBN 0-415-99627-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0).
  9. West, Tracey; Noll, Katherine. . 2007: 37, 77 [2011-04-30]. ISBN 978-0-545-001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30).

参考数据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