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良英

许良英(1920年5月3日—2013年1月28日),男,浙江临海人,中国科学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浙江大学,长期专于爱因斯坦的著作翻译与研究工作。[1][2]

许良英
出生(1920-05-03)1920年5月3日
 中华民国浙江省临海县
逝世2013年1月28日2013-01-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
居住地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语言汉语、英语
母校浙江大学
职业物理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活跃时期1949年─2012年
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研究领域物理学、哲学
知名作品《爱因斯坦文集》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运动反右运动
文化大革命
配偶王来棣
儿女许成钢、许平
奖项美国安德烈·萨哈洛夫奖
2008年
受影响于
影响于
  • 王作跃

生平

许良英生于今浙江省临海市括苍镇张家渡村,1940年到达贵州省遵义县,1942年,他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许良英是束星北王淦昌的学生,主要研究相对论量子力学,1945年回浙大物理系任教,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2][3]

中共建政后,许良英于1952年从浙大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在《科学通报》编辑室主任。1955年因为“反胡风肃反运动”,被批判和停职审查一年。[1][2][3]1957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创建时,与于光远一同担任负责人。

1957年反右运动期间,许良英被划为右派,因抗拒强迫劳改的处置而被开除公职与党籍,并遣送到老家接受劳改[4][2]1962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至1970年出版。

1978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1978]55号文档,即《贯彻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决定的实施方案》,许良英恢复了党籍并回到北京市,被安排担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1][2][3]

1985年3月,许良英和方励之联合发起纪念爱因斯坦逝世三十周年,在浙江大学举办学术讨论会。期间,浙江大学学生和研究生邀请许良英演讲“开放改革”,他推荐方励之讲。由于方的演讲影响很大,被当局认为是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要第二次开除方的党籍,只是由于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作用,才拖延了一年多。[5][6]不过也因此误传,许良英因演讲被开除了党籍。[1][2]

1986年夏天,许良英与方励之刘宾雁共同发起次年举办《纪念反右运动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但因有被邀请者举报而遭当局制止。[5][6]1987年6月8日,陆铿英属香港举办政治民主化研讨会,许良英寄去一篇文章。1989年,许良英写出政治民主化的联署信,42人签名,包括王淦昌、施雅风等。[1][2]

1992年,许良英发表《没有政治民主,改革不可能成功》,呼吁政治体制改革;1994年他与妻子王来棣及丁子霖等发起《为改善我国人权状况呼吁》公开信,并刊登在《纽约时报》头版。翌年发起《迎接联合国宽容年,呼唤实现国内宽容》公开信,全世界上千著名科学家、学者,包括国内数十名院士和著名知识分子、国际上十名诺贝尔奖得主联署。[1][2]

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专文《北京的爱因斯坦传人:一个为真理奋斗的叛逆者》[7]讲述许良英的生平故事。[1][2]2010年,他同学者邵建进行争论,提出应“走出复古迷津,重新回归‘五四’”。[3]

许良英遗体告别现场

2013年元旦前夕,其妻王来棣去世,许良英亦因肺部感染住进北京海淀医院11楼重症监护室,病情一直反复,约一月后的2013年1月28日13点25分因脑溢血去世,终年93岁。[3]夫妇遗体一同捐献给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告别式于同月30日下午3时在北大医学部西门遗体捐献中心举行。

作品

译着

  • 爱因斯坦. . 北京市: 商务印书馆. 1976-1979(2009年增订再版本). ISBN 9787100071666.
  • 爱因斯坦. . 北京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182. ISBN 9787802114166.
  • 约翰·施塔赫尔. . 上海市: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167. ISBN 9787542843593.

编着

  • . 辽宁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254. ISBN 9787538274608.
  • . 美国: 明镜出版社. 2002: 254. ISBN 9789628744619.

亲属

  • 妻子:王来棣(1926年1月2日-2012年12月31日),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近代史学者,方向为中共早期党史、民主历史与理论。
  • 儿子:许成钢(经济学者,现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1][2]、许平(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水利专家,温控方面)。

荣誉奖项

年份奖项是否得奖备注
2008年美国安德烈·萨哈洛夫奖获奖[1][2]

参考文献

  1. . 腾讯网. 2011-10-21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31).
  2. . 共识网. 2011-10-24 [201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6).
  3. . 新京报. 2013-01-29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9).
  4. . 腾讯网. 2011-10-26 [201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5. . 北京之春. 2012-04-22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6. . 方励之纪念文集. 2010-07-05 [201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7. . 纽约时报. 2006-08-22 [2013-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02).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