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
谜语,指字面无法解释的语句,暗射事物或文本等供人猜测的隐语,需要推敲及猜测其答案。
历史
谜语又称为叟辞、隐语等,最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周密的《齐东野语》说:“古之所谓叟辞,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古人语言交流时,偶尔出于某种特别原因,不便直接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成为“谜语”的萌芽。《国语》记载:「有秦客廋词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
一说《易经‧归妹‧上六》有短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谜底是:「剪羊毛」。汉武帝时,郭舍人为了猜谜向东方朔请教解答[1]。南宋上元节,人们将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灯谜又称为「灯虎」、「文虎」,意思是猜谜犹如射虎一般困难。明代阮大铖的传奇《春灯谜》描写猜灯谜的活动。
谜语中可以有三个大类:
- 物谜是猜工具有其他具体的事物。
- 事谜是猜事情。
- 字谜是猜一个字。
实例
- 人有我大,天无我大(字谜)——【一】
- 三角脑袋披绿袍,最爱不时耍大刀(打一动物)——【螳螂】
注释
- 《汉书‧东方朔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