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舒
许舒博士,ISO,JP(英语:,1930年11月8日—2023年7月6日),已故英籍香港史学家、前政务官。他曾在香港政府多个部门担任要职,当中以出任与新界相关的民政职位最为人熟识,身为理民官的他需处理大小地区和乡郊事务,见证新界由传统农村社会发展成现代社会的最后历程。他通晓中文和粤语,与新界乡民相处融洽,作风亲民。他对新界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认识甚深,在工余时间纪录于新界工作时的所见所闻,并把历史研究集结成文,后来将文章辑录成书,成为今日研究新界历史的重要史料。
许舒 博士 | |
---|---|
原文名 | |
性别 | 男 |
出生 | ![]() | 1930年11月8日
逝世 | 2023年7月6日![]() | (92岁)
国籍 | ![]() |
永久居留权 | ![]() |
教育程度 |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文学士 伦敦大学历史系硕士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 |
职业 | 史学家、前政务官 |
头衔 | ISO,JP |
配偶 | 黄超媛 |
生平
早年生活
许舒1930年生于英国苏格兰快富,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文学院完成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跟随威灵顿公爵军团到南韩和直布罗陀服军役两年。1956年,他在伦敦大学完成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是《The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the Officers of the British Army, 1714 - 1763》。
政务生涯

1956年7月,许舒加入英国海外政务官团队,以「二级官学生」(即政务官)身份派驻到香港,1957年起担任新界民政署南约理民官,治理西贡区和离岛区,1960年至1962年间专责离岛区。[1][2][3][4][5][6]1963年调任徙置事务处督导官。[7]1966年,升任首席副华民政务司。1968年,兼任新成立民政署的港岛分署署长和港岛民政专员。[8]1973年,改任市政事务署助理署长。1975年,改任荃湾理民官兼市镇专员。[9]1982年,出任劳工处副处长,1983年起升任署理处长。1985年,出任新界政务署署长。[10]经过32年的政务官生涯,他于1987年11月正式退休。[11][12][13][14]
他在新界工作期间,不少乡郊地方需作现代化发展。他曾多次处理乡村搬迁的事宜,包括较早时期的石壁乡迁村计划(兴建石壁水塘),1970年代末荃湾多条乡村的迁村计划(兴建地下铁),过程中需与乡村代表周旋,商讨赔偿、风水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政府与乡民之间的分歧觅得各方同意的方案。
学者生涯
许舒早已对新界乡村传统文化甚感兴趣,自1960年代初起长年撰写有关香港和新界历史的论文,并于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年刊发布,内容包罗他在新界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描画出新界现代化前最后的风土人情面貌,文章当中又包括不少乡民访谈纪录,构成非常宝贵的第一手新界口述历史数据。除了他的工作时期,他通过官方土地纪录研究清末时期新界乡村的传统社会架构和继承系统,又搜集和收藏不少相关的的宝贵历史文献,例如土地契约和商业文书等。
1975年,他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完成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的南中国历史》。1977年,他的第一本著作《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正式出版。
他于1966年加入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随即成为该会年刊的荣誉编辑,直至1980年。他于1970年成为该会副会长,并于1983年至1990年期间担任会长。
1990年,已退休的许舒移居澳洲悉尼,全心投入历史研究工作,继续推出多本关于新界历史的著作。[15]2023年7月6日,身处悉尼的许舒在睡梦中安详逝世,享年92岁。讣闻由与他相知近50年挚友、美国莱斯大学史学家司马富公布。[16][17]
家庭生活
许舒父亲是英格兰人,母亲拥有一半苏格兰血统。妻子黄超媛,JP同为香港高级公务员,毕业于香港大学,1965年加入香港政府,早期任职于社会福利署、布政司署,历任东区民政主任、港岛民政专员、西九龙民政专员、地政署助理处长,离职前官至副文康市政司。[18][19]两人育有三名女儿。
著作列表
书籍︰
-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1977年)
- 《The Rural Communities of Hong Kong: Studies and Themes》(1983年)
- 《Tsuen Wan: Growth of a 'New Town' and its People》 (1993年)
- 《Friends & Teachers: Hong Kong and Its People, 1953-87》 (1996年)
- 《沧海桑田话荃湾》 (1999年)
- 《South China Village Culture》 (2001年)
- 《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2006 年;中文版《新界百年史》[2016年])
合编书籍文章︰
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 蔡志祥《介绍「许舒博士所藏商业及土地契约」系列》
- 蔡志祥《妇女、家庭与宗族:许舒博士所藏干泰隆土地及商业文书所见的清末民初潮汕社会》
- 潘淑华《许舒博士所藏屯门历史文献数据》
- 裴达礼《A Pattern of Life—Essays on Rural Hong Kong by James Hayes》
- John Strickland 《Southern District Officer Reports》
职衔及荣誉
- 香港历史博物馆本地史顾问(1967年)
-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 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长(1983年至1990年)
- 香港义勇军团上尉
- 非官守太平绅士
- 帝国服务勋章(1986年)
- 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1989年)
- 香港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92年)[21]
- 香港科技大学大学荣誉院士(2008年)[22]
参考数据
- . 香港工商日报. 1957-10-13.
- . 华侨日报. 1957-10-19.
- . 香港工商日报. 1960-08-27.
- . 华侨日报. 1962-12-29.
- . 华侨日报. 1962-12-30.
- . 华侨日报. 1963-01-01.
- . 华侨日报. 1963-06-27.
- . 华侨日报. 1968-02-24.
- . 华侨日报. 1975-03-20.
- . 华侨日报. 1985-01-05.
- . 华侨日报. 1987-11-04.
- . 华侨日报. 1987-11-05.
- . 华侨日报. 1987-11-17.
- . 华侨日报. 1988-01-03.
- . 华侨日报. 1990-09-21.
- Richard J. Smith. (PDF). 2023-07-05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07).
- . 明报.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中文(繁体)).
- . 华侨日报. 1975-04-30.
- . 华侨日报. 1984-12-22.
- . 华侨日报. 1959-12-10.
- . 香港大学.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繁体中文).
- . 香港科技大学. 2008年6月4号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8) (繁体中文).
外部链接
- 许舒博士珍藏照片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司马富︰许舒博士讣闻(中译本)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