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板山
地名由来
- 1886年刘铭传于当地视察,见大嵙崁溪两岸河阶地行如三角板,遂取名为角板山。[1]
- 清末称此地夹板山,这座山在泰雅语名字为Pyasan,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场所。 另一说是泰雅语Pyasan(北亚山),源出于一位泰雅族部落的头目的名字,清末他为抵抗清军的攻击奋战而亡,族人以其名纪念之。[2]
- 日治时代,总督府征服当地的原住民,将地名改为「脚板山」,示脚踏之板的蔑称。从日治时期才出现的角板山一词来看,所谓刘铭传命名的说法,或为讹传。[2]但是,1899年的「台湾协会会报」以假名标注角板山的读音为台语的「カッバンソァン」,可知角板山之名在总督府理蕃之前的1899年已经存在。又,「脚踏板」亦非日文词汇。[3]

角板山南面溪口台地
特色
- 日治时期1912-1914年间之金鸡纳树试植
参考文献
- 书目
- 顾雅文 《日治时期台湾的金鸡纳树栽培与奎宁制药》中研院台史所 〈台湾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三期2011年
- 引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