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彼得留拉

西蒙·瓦西廖维奇·彼得留拉乌克兰语罗马化Symon Vasyliovych Petliura1879年5月10日—1926年5月25日),乌克兰政治、军事人物、文学和戏剧评论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改良社会主义者、反共主义者。十月革命之后,组织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军队与苏联红军以及白军作战,试图维持乌克兰独立自主。1920年4月波苏战争期间,彼得留拉代表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波兰第二共和国领导人约瑟夫·毕苏斯基签订《华沙条约》,彼得留拉以利沃夫为交换,与波兰结盟共同对抗布尔什维克政权。最终失败,后流亡西欧。1926年5月25日,在法国巴黎遇刺身亡[1][2]

毕苏斯基和彼得留拉在基辅,1920年
西蒙·彼得留拉
西蒙·彼得留拉
第2任乌克兰督政府主席
任期
1919年2月11日—1926年5月25日
前任弗拉基米尔·文尼申科
继任安德烈·利维茨基 (流亡政府)
乌克兰总秘书处军务秘书
任期
1917年6月28日—1918年1月6日
总理弗拉基米尔·文尼申科
前任职位设立
继任尼古拉·波尔什
个人资料
出生1879年5月10日
 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
逝世1926年5月25日(1926岁—05—25)(47岁)
 法国巴黎
民族乌克兰人
政党革命乌克兰人党 (1900年–1905年)
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 (1905年–1919年)
配偶奥尔哈·比利斯卡(;1885年-1959年,1910年结婚)
儿女莱霞·彼得留拉(1911年–1941年)
母校波尔塔瓦东正教神学院
职业军事、政治人物
宗教信仰东正教
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服役乌克兰人民军
服役时间1914年–1922年
参战苏维埃-乌克兰战争
基辅兵工厂起义
波苏战争

早年经历

西蒙·彼得留拉于1879年5月10日(新式日期5月22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波尔塔瓦的郊区。彼得留拉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有三个兄弟和五个姐妹,还有三个夭折。父亲瓦西里·帕夫洛维奇·彼得留拉(乌克兰语;?-1909)是小雇主,经营运输业务。母亲奥利哈·奥历克西伊芙娜·彼得留拉(;?-1919年1月19日),本姓马尔琴科()是一位东正教僧侣的女儿。彼得留拉在教区的学校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并计划成为一名东正教牧师。

大屠杀中的角色

彼得留拉被认为是一个争议人物,这与他在统治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时期对犹太人的屠杀有关。新成立的乌克兰国家(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对犹太人承诺完全平等和自治。1919年5月,彼得留拉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一位犹太人部长助理阿诺德·马戈林(乌克兰语)宣称,乌克兰给予犹太人的权利比他们从政府任何其它政府那里享有的权利都多。

然而,在1918年之后,彼得留拉逐渐失去了对他的大部分军事单位的控制,一些脱离了的单位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彼得留拉担任国家元首期间(1919-1920年),乌克兰领土上继续发生着大屠杀。

遇刺

1926年5月25日14时12分,彼得留拉在巴黎被肖勒姆·施瓦兹巴德刺杀。

刺客施瓦兹巴德称作案动机是为反犹太主义屠杀中死亡的家人报仇,并成功于审判中脱罪。

事后据1954年逃往美国的KGB特工彼得·德里亚宾称,杀害彼得留拉的施瓦兹巴德实为苏联特工。刺杀行动受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辖的国家政治保卫局策划,在行动之前,GPU特工Mikhail Volodin于1925年8月8日抵达巴黎并与刺客施瓦兹巴德保持密切联系,而时任苏联驻法国大使的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原为乌克兰苏维埃当局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于1941年遭斯大林屠杀)下达了杀害彼得留拉的命令[3][4][5][6]

曾用假姓名

塔霍内·斯维亚托斯拉夫(Тагон Святослав)、O. 里亚斯特(О.Ряст)、波尔塔夫琴科(Полтавченко)、莫希拉·斯特潘(Могила Степан)[7]

文学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许多描述、赞扬苏联革命时期的文化作品,作为共产主义文化宣传品翻译成中文,流传入中国,其中许多创作将彼得留拉等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均以「彼得留拉匪帮」的负面形象呈现,包括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33年所着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8],以及歌曲《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9],在中国流传甚广,故一般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对彼得留拉此人普遍存有相当印象。

注释

  1. Jacobs 2019,第33页.
  2. Engel 2016,第176页.
  3. . 25 May 2006 [April 17,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1).
  4. Famous Assassinations in World History: An Encyclopedia, Michael Newton, two volumes, ABC-CLIO, 2014, pages 418-420
  5. UNP requests Chernomyrdin to hand over archive documents about the assassination of Petliu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sru.ua, May 22, 2009
  6. "Convenient" assassin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yzhden.ua", June 15, 2011
  7. . 13.5.19 [19.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Укр.).
  8. .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9. . [2014-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参阅

参考文献

  • Danylevskyi/Danylevsky, Rev. Prof. K. (1947). Petliura v sertsiakh i pisniakh svoho narodu. Regensburg: Nakladom filii Tovarystva ukrayinskykh politychnykh v’iazniv v Regensburzi. P. 11.
  • Danylevskyi/Danylevsky, Rev. Prof. K. O. (1951). Petliura v sertsiakh i pisniakh svoho narodu. Pittsburgh, USA: Vidbytka z Narodnoho Slova. P. 24.
  •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 Paris-New York 1970, Volume 6, pp. 2029–30.
  • Friedman, Saul S.. . New York: Hart Publishing. 1976 [2022-04-04]. ISBN 0805511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3).
  • Schwartzbard, Sholom: Over The Ye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em Loif Fun Yoren). Excerpt from a book by Petliura's assassin explaining his actions.
  • Strauss, Herbert A. (编). 2. Berlin: W. de Gruyter. 1993 [2022-04-04]. ISBN 31101371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1).

外部链接

英语

非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