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書
成書過程
自宋代以來,史家認為西夏國是割據政權,不承認它是一個獨立主權的王朝,所以在編史時,一直遵循尊宋貶夏的慣例,絕不給予西夏史「正史」的地位。專書方面,其史體不用紀傳體編寫,而是採用編年體、綱目體或紀事本末體等體裁編寫,紀年均以宋、遼、金年號為正統,西夏年號為附庸。正史方面,或列入《外國傳》,或列入《載記》中,絕不會將西夏史與其它正統王朝置於相平等的位置。
清代學者周春所修《西夏書》,採用紀傳體寫西夏史,在《載記》中均以夏主年號紀年繫事,這些作法,在清代治西夏史諸家中可謂獨樹一幟。以「論曰」的形式評論人物及史事。其書編修計劃分兩個階段,先編成列傳部分,以《西夏書列傳》之名先刊,爾後續補世記、載記、年譜、考等四部分的編修,合前列傳總共15卷,但並未完成,後人將其載記、考部分與列傳合刊,為今日的10卷本。
目錄
其書卷數據清人吳騫所言,其書「往嘗著《西夏列傳》,以補史氏之闕。頃復續成《世記》二卷、《載記》五卷、《年譜》一卷、《考》三卷,合前《列傳》四卷,裒然為完書。」(吳騫《愚谷文存續編》卷一《西夏書序》),但今日傳世本皆為10卷,闕《世記》第一、第二,《載記》第二(今傳本與《載記》第一合為一卷),《考》第三及《年譜》共5卷,而《載記》第一殘缺。傳世本排列為《列傳》卷1至4,《載記》卷3至7,《考》卷9至10,卷次順序不一,紀傳體例混亂,胡玉冰認為因傳世本各部分是獨立的,體例上沒有經過最後的統一(《西夏書校補》前言,第7頁)。據吳騫所言及正史體例,卷次順序可能為《世記》卷1至2,《載記》卷3至7,《年譜》卷8,《考》卷9至11,《列傳》卷12至15。
卷 | 題 | 內容 | 附注 |
---|---|---|---|
卷一 | 世記第一 | 李思恭 李思諫 李彝昌 李仁福 李彝超 李彝興 李光睿 李繼筠 李繼捧 | 原作闕。 疑記唐、五代定難節度使時期之事。 |
卷二 | 世記第二 | 太祖李繼遷 太宗李德明 | 原作闕。 疑記太祖、太宗二朝之事。 |
卷三 | 載記第一 | 景宗李元昊 | 僅存後半部。 記景宗一朝之事。 |
卷四 | 載記第二 | 毅宗李諒祚 | 僅存前半部。 記毅宗一朝之事。 |
卷五 | 載記第三 | 惠宗李秉常 | 記惠宗一朝之事。 |
卷六 | 載記第四 | 崇宗李乾順 | 記崇宗一朝之事。 |
卷七 | 載記第五 |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純祐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主李睍 | 原作簡略,僅記紀年。 記仁宗以後六朝之事。 |
卷八 | 年譜 | 年譜 | 原作闕。 疑為西夏大事年表。 |
卷九 | 考第一 | 地理考 | 記西夏政區。 |
卷十 | 考第二 | 官氏考 | 記西夏職官和姓氏。 |
卷十一 | 考第三 | 雜考 | 原作闕,篇名無考。 內容疑與禮樂、食貨、兵制、藝文有關。 |
卷十二 | 列傳第一 | 妃嬪傳 太祖母衛氏、太祖妃耶律氏、太祖野利氏、太宗衛慕氏、景宗耶律氏、毅宗恭肅章憲皇后梁氏、惠宗昭簡文穆皇后梁氏、崇宗耶津氏、仁宗罔氏 | 記西夏后妃。 缺載景宗夫人野利氏、沒移氏、沒藏氏,毅宗夫人沒藏氏,崇宗夫人任氏,仁宗夫人羅氏數人。 |
卷十三 | 列傳第二 | 家人傳 拓跋赤辭、拓跋朝光、拓跋守寂、拓跋興宗、李思孝等、李思忠等、李繼瑗、李繼忠、李繼沖、山遇、察哥郎君、越王仁友、忠武王彥忠、太子德任、清平郡王、李惟忠、李楨 | 記西夏宗室。 |
卷十四 | 列傳第三 | 臣傳 張浦、盛佶、野利旺榮(王嵩)、野利仁榮、開國諸臣、張元、吳昊、賀從勖、梁乞埋(子移逋)、李清、昴星嵬名濟廼、王仁宗、李遇、王圭、王樞、焦景顏、王僉、斡道沖、高逸(子良惠)、斡札簀、曲也怯律(阿綽等)、羅世昌、甯子寧、王立之、楊剌失、叛臣(李彝敏、任得敬、慕洧) | 記西夏大臣。 |
卷十五 | 列傳第四 | 外國傳 吐蕃、党項、回鶻、于闐國、大食國 | 記外國。 |
參考
- 胡玉冰,《西夏書校補》,中華書局,2014年9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