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矿冶学院

衡阳矿冶学院[1][2][3],又称衡阳矿冶工程学院[4][5],一度称衡阳工学院[4],一所位于中國湖南省衡阳市的矿业为主本科院校。1959年成立,並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的1969年停办[3][1]

衡阳矿冶学院
创办时间1959年10月15日
停办时间1969年11月12日
学校类型公立学院
校长张克俭
校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南省衡阳市
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

创建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开始着手建设中国核工业。1958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同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与冶金工业部协商,计划在湖南省创办一所铀矿学院,培养原子能事业人才。1959年2月17日,二机部请冶金部将中南矿冶学院在1958年为二机部招收的200名新生和矿冶工程系二、三、四年级铀矿冶各专业的238名学生以及该系现有的师资、干部,原则上全部转至在衡阳兴办的学院。同年3月,二机部决定以中南矿冶学院的矿冶工程系为基础,组建衡阳矿冶学院,由矿冶工程系主任魏忠信负责建院筹办。二机部先后又调陈健、苏鸿伯彭静山王中明、王治民、管明三计亮年[6]等参加筹建。1959年3月12日,二机部十二局负责领导衡阳矿院的基建工作,基建投资150万元[7]。最初二机部定学校名字为“衡阳工学院”;3月底,学院筹备处就学院名称问题向二机部反映:衡阳市青草桥黄家湾已有一所“衡阳工学院”,请求更名。同年4月,武汉中南设计院负责学校设计总体规划任务[7],拟设冶金、采矿、选矿、化学分析、地质、矿山机电等6个专业,定于9月1日开学。5月,二机部派张克俭到学院统一领导,魏忠信参加筹建领导。学校最初计划在长沙选址;但中南矿业公司及二机部系统很多厂矿设在衡阳附近,为便于教学生产,决定在衡阳建校,因此改名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又称衡阳矿冶学院[8]

教学与管理

1959年10月7日,二机部党组决定由张克俭、魏忠信、苏鸿伯、陈健、王中明组成学院临时党委,张克俭任书记。10月15日,学院举行开学典礼,10月16日正式上课。当年按6个专业招收新生330人,其中地质专业30人,采矿专业60人,电子专业30人,选矿专业60人,冶金专业60人,分析化学90人,加上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的二、三、四年级学生488人,共有学生818人[9]

1960年5月28日,二机部党组决定任命魏忠信为副院长。1960年11月21日,二机部党组任命徐其昌为副院长,并提议兼任党委副书记,呈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1961年5月29日,二机部党组决定任命严诚为副院长。1962年11月25日,中共湖南省委任命徐其昌为党委副书记,免去其副院长职务。1963年7月,副院长魏忠信调二机部太原第七研究所工作,与此同时,徐霁远调任学院党委书记,张克俭由党委书记改任院长[10]。1959年至1969年,学院共有学生2078人,其中1959年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转来学生488人,学院招收学生1590人(1959年招收330人,1960年招收420人,1961年招收210人,1962年未招生,1963年招收210人。1964年招收210人,1965年招收210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未再招生)[4]

停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衡阳矿冶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运动。1966年8月23日,衡阳矿冶学院红卫兵上街游行,冲击地、市委机关,这也是衡阳市群众组织把斗争矛头首次指向地、市领导干部。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于9月24日发表讲话,斥责发生在全省各地的造反行动。随后,湖南造反派在首都三司的支持下,成立了湘江风雷,在北京散发大量传单。10月底,衡阳矿冶学院学生李瑞林率领20人成立“湖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察团”抵达长沙,经郑开诚介绍认识叶卫东,加入湘江风雷,并提出到各地发展串联,并成功在1966年11月7日,将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万达揪到衡阳批斗[11]。11月23日,在衡阳矿冶学院体育场批斗张平化。1967年1月29日,学校红卫兵冲击衡阳市公安局。1966年12月16日,学院红卫兵查封《衡阳日报》[11]。由于湘江风雷在湖南进行一连串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在1967年2月4日作出批示,宣布湘江风雷为反革命组织。于此同时11月8日,革命造反有理军衡阳总指挥部成立,矿冶学院学生杨尚兴为司令,矿冶学院文革筹委会主任李至有负责筹备。1967年1月26日,矿院文革委员会、湘江革命造反兵团在衡阳再开夺权大会,并冲击衡阳地市机关;造反派各自之间也存在争夺与对抗[11]

1967年,湖南省军区部队参加三支两军,并在同年3月,全面軍事管理衡阳矿冶学院、衡阳市第八中学等学校[12]。1969年底,二机部决定停办衡阳矿冶学院[1]。11月12日,二机部军管会派干部部部长耿宏等八人工作组到院,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宣布撤销学院的二军字597号文件。按文件规定六九届、七零届学生不作毕业分配,全部去厂矿劳动[8]。干部和教职工全部下放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工人根据工作需要调往有关单位。11月22日,二机部工作组组长、干部部部长耿宏宣布由徐其昌、徐泽辉、鲁彬、陈德录、蒋长益组成领导小组,党委副书记徐其昌任组长,率领全院干部、教职工去二机部湖北五七干校,编为五大队。马子厚等人组成学院留守处,处理学校撤销后的遗留问题。同时,二机部决定将核工业第四勘察设计院迁入学院内[13]。1970年,四院人员陆续从江西等地迁入衡阳[8]

恢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5月28日,第二机械工业部来函湖南省人民政府:“为培养铀矿冶和其他科学技术人才,经征得你省同意,我部已报请国务院恢复衡阳矿冶学院”[14]。1980年1月1日,成立“衡阳矿冶学院筹备处”,待遇为地师级[14]。1980年4月26日,二机部副部长苏华来院视察,并与矿院筹备处和六所领导协商院内房地产的划分问题。1981年12月29日,二机部决定调整筹建方向,改为以培养通用专业人才为主,命名改为衡阳工学院[15]。1984年4月,在北京召开衡阳工学院教学计划审定会,并在同年9月正式招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后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6]。1993年,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两度题写校名。学院实行部省共建、部管为主的管理体制。2000年,和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

校友

该校校友有:

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08: 799. ISBN 7-5011-7214-5.
  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09: 764. ISBN 7-5011-6811-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1.12: 451. ISBN 7-900076-97-2.
  4. 赵亮宏等主编.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05: 500.
  5. . 南华大学. 2013-10-30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6. 毛宗万. . 中国科学:化学 Scientia Sinica(Chimica). 2014, 44 (4): 407-409.
  7. 中共湖南省组织史资料编纂领导小组办公室. .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2005.04: 196–197.
  8. 熊哲琰,张新华主编. .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8.10: 8–15. ISBN 978-7-5022-4257-2.
  9. 凌均卫,李忆华,李立生著. .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9.06: 321.
  10. 中国大学校长名典委员会. .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5.10: 454. ISBN 7-80076-587-3.
  11. 应山红主编. . 2002.02: 40–45.
  12. 城南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2.09: 368. ISBN 978-7-5126-1313-3.
  13. 《湖南年鉴》编辑部. . 《湖南年鉴》编辑部. 1987.02: 528–529.
  14. 张学军主编;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 长沙:岳麓书社. 2002.08: 450. ISBN 7-80665-182-9.
  15. 郑玉辉,中国核工业经济研究所. . 中国核工业 China Nuclear Industry. 2009年, (01期): 57-58.
  16. 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编.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04: 1216. ISBN 7-5058-0460-X.
  17. 陈虹主编. .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4.09: 130. ISBN 7-80527-428-2.
  18. 主编潘琦. .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08: 280. ISBN 7-219-03487-3.
  19. 庄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08: 625. ISBN 7-5078-130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