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桐
血桐(学名:),别称流血桐、毛桐、山桐子、橙桐、橙栏、红合儿树,以及帐篷树等[3][4][5],为大戟科血桐属植物[3]。血桐的英文名称有Parasol leaf tree或Elephant's Ear之称。[6]血桐的英文名称Elephant's Ear ,源自于血桐的叶形状似小象的耳朵[7][8][9][10]。而当血桐的树干表面受损时,流出的树液及髓心周围经氧化后会转变成血红色,状似流血一样,故而得名[7][8][11][12][13]。
血桐![]() | |
---|---|
![]() | |
血桐的叶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科: |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属: | 血桐属 Macaranga |
种: | 血桐 M. tanarius |
二名法 | |
Macaranga tanarius | |
异名 | |
|
分布
原产于中国广东、台湾,现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琉球群岛、泰国、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澳洲北部等地,模式种采自于印尼爪哇[14]。多生长于沿海低地次生林或灌木林之中,亦常见于路旁荒地上[9][15]。
形态特征
血桐是一种常绿乔木植物,高约5-10米,树冠浓密呈伞形。幼嫩枝叶及托叶均披黄褐色柔毛,嫩叶有时无毛,小枝粗壮,披白霜无毛。叶卵圆形或近圆形,单叶丛生,纸质或簿纸质,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全缘或具浅波状小齿,表面无毛,背面密生颗粒状腺体,长约17-30厘米,宽约14-24厘米;叶脉9-11条,由叶柄着生处生出,呈掌状分布,侧脉8-9对,沿脉序披柔毛;叶柄连接至叶的底部,盾状着生,长约14-30厘米;托叶长三角形或阔三角形,膜质,稍后凋落,长约1.5-3厘米,宽约0.7-2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8],雌雄花均没有花瓣,包于花苞片之内;雄花为圆锥花序,绿色,花序轴无毛或披柔毛,长约5-14厘米;苞片卵圆形,顶端渐尖,基部兜状,边缘流苏状,披柔毛,长约3-5毫米,宽约3-4.5毫米;苞腋具花约11朵;萼片3枚,疏生柔毛,长约1毫米;雄蕊4-10枚;花药4室;花梗近无毛,长不及1毫米;雌花为圆锥花序,绿色,花序轴疏生柔毛,长约5-15厘米;苞片卵形叶状,顶端渐尖,基部呈柄状,披柔毛,长约1-1.5厘米;雌花花萼2-3裂,披短柔毛,长约2毫米;子房近脊部具数枚软刺;花柱2-3枚,稍舌状,疏生小乳头,长约6毫米。果为蒴果,绿色,密披颗粒状腺体及数枚长约8毫米的软刺,表面有2-3条纵沟,3室,每室内有一颗种子,长约8毫米,宽约12毫米;果梗披微柔毛,长约5-7毫米。种子近球形,黑色,直径约5毫米。[4][5][9][13][14][15]
参考文献
- DC.Prodr., 1866
- Macaranga tanari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USDA
- CFH物种信息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国自然标本馆
- 植物查找嘉义植物园
- 血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植物数据库
- Macaranga tanarius - Parasol leaf tree - Euphorbiaceae, Forest Starr, Kim Starr, and Lloyd Loop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Biological Resources Division, Haleakala Field Station, Maui, Hawai'i, January, 20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n: hear.org (pdf; 15 kB), 存盘日期2022-05-21 (英文)
- 惜树灵人树木保育计划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长春社
- 树木谷
- 赏树日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自然网
- 生物小百科-植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绿色力量
- 赤的疑惑:血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树木谷
- 中大树木计划香港中文大学
- 树木逐棵捉 Archive.is的存盘,存档日期2012-07-23长春社
- 中国植物志第50-51页
- . 黎存志、叶彦、叶国梁、魏远娥、廖家业. 渔农自然护理署. 2008年3月: 第312-313页. ISBN 978-988-993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