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号

蛇号英语:)是一种古代乐器,属于低音域乐器。名称取其外形弯弯曲曲有如一条蠕动中的一样而命名。是由木管号所演变出来的。由17至19世纪曾流于于军乐中,但18世纪末期起便快速地被其他乐器所取代,到了19世纪中后期更差不多被完全取代。

起源

从现时的文献所得,蛇号有可能是由法国人纪莱莫(Canon Edmé Guillaume)于1590年所创制的,然而,最早出现于乐曲中的要等待1743年勒博夫(Jean Lebœuf)的作品 "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Ecclésiastique et Civile d'Auxerre" 才出现。[1]另一方面,在十六世纪末期的意大利亦出现过类似的乐器。[2]

法国作曲家巴辽士将蛇号归类为木管乐器,但标明使用铜管乐器的吹嘴;而依照萨克斯-霍恩博斯特尔分类法,由于蛇号是靠吹咀来发声的,所以纵然整件乐器都是以木制造,但仍被归类为铜管乐器,排列在小号的类别。情形就像萨克管一样-虽然主要是由金属做制成,但由于以簧片发声,所以归入木管乐器

蛇号曾一度成为管弦乐团的一份子,华格纳的作品就曾经多次使用蛇号,同时期亦在军乐团中出现,不过由于其他相近的低音乐器相继出现,例如低音巴松管大号次中音号等,蛇号旳重要性变得越来越小了。

外形

蛇号如其名,外貌是一支被扭成连续「S」字体的木管,当整支管拉直时,长度大约2公尺,但当被「S」字体化后,前后的距离减至约90公分。直径方面,近吹嘴位置的直径约为接近2公分,而最阔的直径则可为13公分至13.5公分。[3]

指法

蛇号最初设有六个指孔,以三个指孔为一组,位于管的上端和下端,原理就和直笛一样,但和直笛不同的是:指孔的距离并不相等,而两组指孔亦相距甚远。后来加添了外的指孔,并将单簧管的按键设备加插在附加指孔上以方便吹奏,但原来的六个指孔则仍然维持纯以手指头的按合来开闭。

后来的奥菲克莱德号希腊语)亦是由蛇号所演变而成的。(事实上将奥菲克莱德这个字拆开:Ophis (Serpent)、Kleis (Closing),就变成了「加了键的蛇号」。)[4]

记谱、音高及音域

蛇号采用低音谱记号,并且以实音记谱法。[5]白辽士在他的著作Treatise on Instrumentation中则指出蛇号是B调移调乐器,因此记谱音比实际音高一个大二度。[6]亦只有他一人在写谱时把它当成移调乐器。

蛇号的最低音为A1,最高音则可以到B4(即标准A音再加一个小二度),可吹出三个八度再加上一个小二度。

演奏方式

一名古罗马士兵正吹奏着蛇号。

因蛇号使用如铜管乐器的吹嘴,所以演奏方式和一般铜管乐器相同。乐手吹奏一个音时,除了指孔的不同开合外,亦要靠乐手的嘴形和调校两唇的松紧度来调节音高。吹奏蛇号的乐手,所需要的气量比现今的低音号还要大。

古代吹奏时蛇号,乐器是垂直持着的,这样的持法,会令右手需要反手来按键,既违反人体自然工学定律,亦不方便。现今蛇号已经改为下斜平面方式持乐器,吹管部份则改良为可转动调节至乐手的吹奏位置。同时,亦改以左手负责近吹嘴的指孔,右手负责近管尾的指孔。

较著名有使用蛇号的交响作品

  • 海顿:降B大调管乐嬉戏曲,Hob.II:46
  • 孟德尔颂:《风平浪静及一帆风顺》序曲,作品27
  • 孟德尔颂:神剧《圣保罗》序曲,作品36
  • 孟德尔颂:《第5号交响曲》,作品107
  • 华格纳:《黎恩济》序曲

注释

  1. Carse, A. (2002). Musical Wind Instruments.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p.268.
  2. Heyde, H. (2007). "Zoomorphic and theatrical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late Italian Renaissance and Baroque Eras", in Marvels of Sound and Beauty: Italian Baroque Musical Instruments, Florence
  3. Carse, A. (2002). pp. 269-270.
  4. . [2011-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5). 原作者为台湾大学管乐团前上低音号首席,于该团五十周年特刊上所刊载的专题文章。
  5. Del Mar, N. (1981). Anatomy of the Orchestra, Berkeley: University Press of California, p. 336.
  6. Berlioz, H. (ed. by Strauss, R.) (1985). ''Treatise on Instrumentation. Kalmus, p.34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