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海雕

虎头海雕学名、Steller's Sea Eagle)[2]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是现时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鹰,平均每只重约6.8公斤。

虎头海雕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海雕属 Haliaeetus
种:
虎头海雕 H. pelagicus
二名法
Haliaeetus pelagicus
Pallas, 1811
橙色:繁殖区
绿色:留鸟
蓝色:冬候鸟
紫色:流浪地区
异名

Aquila pelagica
Pallas 1811

虎头海雕在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沿岸、黑龙江库页岛北部及俄罗斯尚塔尔群岛(Shantar Islands)一带进行繁殖。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北海道越冬。这说明了虎头海雕比白尾海雕更不具流浪性,分布的范围亦不及白尾海雕广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Kamchatka。

外观、分类学与状态

近距离摄得的幼鸟头部

虎头海雕是「海雕属」中最大型的成员,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一般而言,牠们长86.5到105公分,翼展203到241公分(即6.8到8尺)。平均来说,雌性的体重介乎于6.8到9公斤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介乎于4.9到6公斤。但曾经有一些例外的,根据有关的记录,身体最重的一只虎头海雕重达12.7公斤。

虎头海雕在IUCN红色名录内属于易危物种(VU)。最主要威胁到牠们的是栖息地的改变、工业造成的污染及过度捕捞鱼类。最近录得的虎头海雕数量仅约为5,000只,且数量仍在下跌。

虎头海雕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H. p. pelagicus)及朝鲜亚种H. p. niger[3]。后者咸信是朝鲜半岛留鸟,除了尾部外,全身的白色羽毛极少。其究竟是否为独立亚种在学界存有不少的争议;牠们可能是一种限制性态型(morph),但在遗传学上并不一定是另外一个族群。然而该族群在1950年代因为失去栖息地和被过度猎杀的缘故,已全数灭绝。

虎头海雕的亲属关系到迄今为止仍未能确定。粒线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串行的数据暂时显示此物种的祖先曾跟全北极(Holarctic)的海雕分裂为两个物种。此说法亦得到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的支持,因为从虎头海雕的黄眼睛、喙及爪可看出,牠们的这些特征都跟其他像白尾海雕白头海雕这样的北部的海雕相同。[4]

牠们庞大的体型(参见伯格曼氏法则[5])显示牠们是来自北部的族群的,只是一个亚北极区(subarctic)的族群的变体。

食物

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尤其是鲑鱼鳟鱼。除了鱼类外,牠们亦有时会捕猎一些鸟类哺乳动物,也吃腐肉。牠们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虽然很少有人对其觅食的习性进行研究,但牠们的食物大致跟牠们的近亲白头海雕白尾海雕相同。

繁殖

虎头海雕会在数棵上和数个岩石上筑巢(高度一般约为150公分;直径最多可达250公分)。牠们会不断轮流使用这些巢。2月到3月间的求偶季节过后,虎头海雕会在4月到5月间开始孵。在这些蛋中,通常每次只有一只能幸存下来。为期约39到45天的孵蛋期过后,幼鸟孵出,其绒羽呈灰色或白色。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约10星期大时,幼鸟会开始学习飞行,在约4到5岁时,牠们才正式开始踏入性成熟的阶段。到了8至10岁时,虎头海雕才正式长出成鸟的羽毛,此时,牠们亦正式踏入成鸟的阶段。

保护

图片

参考数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6 May 2006].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a range map, a brief justification of why this species is vulnerable, and the criteria used
  • Brown, Leslie Hilton (1976): Eagles of the world. David & Charles, Newton Abbot. ISBN 0-7153-7269-6
  • Ferguson-Lees, James; Christie, David A. & Franklin, Kim (2005): Raptors of the world: a field guide. Christopher Helm, London & Princeton. ISBN 0-7136-6957-8
  • True, Dan (1980): A family of eagles. Everest, New York. ISBN 0-89696-078-1
  • Wink, M.; Heidrich, P. & Fentzloff, C. (1996): A mtDNA phylogeny of sea eagles (genus Haliaeetus) based on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cytochrome b gene.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4: 783-791. doi:10.1016/S0305-1978(96)00049-X PDF fulltex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注释

  1.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数据报含说明此物种被编入易危级别的原因
  2. 注释:在语源学上,「Haliaeetus」是新拉丁语,意为「海雕」。「pelagicus」意为「公海的」,源自古希腊语中的「海洋」一字(即「pelagos」)
  3. 注释:在语源学上,「niger」为拉丁语,意为「黑色的」
  4. 注释:此研究称为Wink et al., 1996
  5. 关于伯格曼氏法则可参考中山大学-西子湾站之「nature-ecology」,浅谈鸟类的分类原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亚种分化的原则之一:根据伯格曼氏法则,同一物种中,生活于较寒冷地区的亚种的体型较大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虎头海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