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塔綜合症

蘿莉塔綜合症(日语:)艾尼克斯在1983年10月發售的成人遊戲。它於艾尼克斯主辦的第2屆游戏爱好者编程大赛中獲獎,並在1980年代日本蘿莉控熱潮期間因其內容獵奇而成為話題。

蘿莉塔綜合症

常用譯名 蘿莉塔綜合症
蘿莉症候群
洛麗塔候群症
遊戲
遊戲類型 模擬[2]
使用平台 PC-8801[3][4]
PC-6001[3]
FM-7/8[3][4]
發行商 艾尼克斯[2][3][4][5]
[2][5]
美術 [3]
遊戲人數 1
發售日 1983年10月[3][4][5]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遊戲系統

《蘿莉塔綜合症》的其中一環節

《蘿莉塔綜合症》以蘿莉塔之家()為舞台,該屋子有5間房間——從1號室到5號室。每間房間都有一名被囚禁的少女需要玩家去拯救[5][2][3]。1號室的少女被綁在台子上,她面前則有一把圓鋸,其以繩索掛在半空,並不斷往下移動[2][3]。玩家需從10把鎖匙中猜出真正的1號室鎖匙,才能開門救她。他們最多可猜5次[3][2]。2號室的少女被綁在牆上,要救她則需向她拋刀,但不能擲中她[3][2]。不過預先準備好的10把刀子當中有1把至2把是彎的,選中它們便會令該名角色喪命[2]。3號室的少女躺在床上,呈瀕死狀態。要救她則先要從紅、黃、綠三種顔色的藥物中選取正確的那款,然後對着合適的部位施用(同樣是三選一,玩家要從胸部、腹部、性器官三個部位中選擇一個)[2][3]。玩家需在4號室跟室內的少女玩石头、剪子、布。每當玩家猜贏,該名角色便會脫掉一件衣服。不過若玩家猜輸,她就會穿回所有衣服。因此,玩家需連續猜贏七次才能過關[2]。該一遊戲的正確選項完全隨機,因此玩家需以運氣取勝。若然成功救出女主角或在某部分中勝出,那麽玩家便能觀賞該些少女的裸體[6]。最後的5號室為攝影室,設立的目的在於讓玩家拍攝少女角色的身姿[3]

開發與發行

1980年代期間,日本出現了一股蘿莉控熱潮,不少創作者紛紛於作品中加入蘿莉元素[3]。當時日本對於性的創作表達相對寬鬆,有關內容大多只交由創作方自我審查[4]。艾尼克斯於熱潮期間發行《蘿莉塔綜合症》一作[3][4][5]。其在PC-6001和FM-7/8上以磁带形式發行。PC-8801版則以磁带或5英寸的2D磁片發行[3]。它的角色由漫畫家負責繪製[3]。此外,望月亦負責編寫這部作品的程式[2][5]

評價

《蘿莉塔綜合症》在艾尼克斯主辦的第2屆遊戲愛好者程式設計大賽中被選為「入選作」[7],並因此而得以成為商品[5]。在開售後,這部作品隨即成為話題。當中不少人都把焦點放在玩家輸掉遊戲時,女主角慘死的情景。此外很多玩家希望官方能推出續作[3]。1985年,光荣推出本作事實上的續作《我的蘿莉塔》()[8]。同樣參與上述作品的開發工作[5]

評論家普遍認為本作是問題作。「電腦世界的秘密基地」()的編輯松田寫道,本作比同一年代發行的《團地妻的誘惑》更「迷惑」,與《玛丽酱陷入绝境》相比則顯得較「獵奇」[6]。此外,他亦認為把蘿莉元素跟獵奇結合的做法相當獨特,並指出本作為蘿莉控熱潮帶來不少衝擊[6]。電腦遊戲雜誌的編輯前田尋之在專欄中表示,本作即使放在審查標準較寬鬆的1980年代也是「突圍而出」,並認為這部作品的內容為「美少女遊戲史上最殘劣」[4]。多根清史在《超成人遊戲》()中指出,本作即使內容獵奇,也能夠順利發行的原因在於1980年代的日本遊戲市場主要是面向大人,並形容它是艾尼克斯及成人遊戲史上「最大的問題作」[2]。漫畫家J. Sairo在成人遊戲雜誌《BugBug》中同樣形容本作是艾尼克斯的問題作[9]。他亦寫道本作在該公司的奇妙类遊戲中扮演着一定角色[10],並促成「電鋸遊戲的一大流派」[9]

本作的角色則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松田指出,畫師在繪畫本作的少女時並沒有採用露骨的畫風,反把他們畫成純潔無瑕的樣子——這讓之感到一定的落差[6]。多根形容該些少女的身軀被畫成「桶狀」,並認為這可能符合部分玩家的口味[2]。Cracked.com的撰稿人麦克斯韦·叶兹皮特洛克(Maxwell Yezpitelok)指出,《玛丽酱陷入绝境》的女主角看起來就像是個大人,而《蘿莉塔綜合症》的女主角看起來則「小於10歲」,並說該遊戲「以帶性挑逗的方式描繪幼兒」[11]。J. Sairo指出,遊戲標題畫面的少女並沒有於本編中登場,故認為她只是形象角色[9]

成人遊戲文化研究概論(修訂版)》()著者宮本直毅認為,《蘿莉塔綜合症》由於採用隨機決定正確選項的系統,故其攻略難度為「地獄級」[5]

參考資料

  1. Brian Ashcraft. . Kotaku (Allure Media). 2011-02-01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2. 多根清史. . 林幸生 (编). 第1刷. 太田出版. 2006-12-04: 17–18. ISBN 4-7783-1052-7.
  3. 前田尋之. . 第二刷. オークス. 2016-08-08: 11. ISBN 978-4-7990-0809-6.
  4. ゲームラボ編集部 (编). . 月刊ゲームラボ 2016年6月号 (三才ブックス). 2016: 66 – 68.
  5. 宮本直毅. . 第1版第1刷. 総合科学出版. 2017-05-15: 32–36. ISBN 978-4-88181-859-6.
  6. 松田. . 電脳世界のひみつ基地. チアソル. 2017-11-16 [201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7. 佐々木潤. . AKIBA PC Hotline! (インプレス). 2017-12-19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8. 佐々木潤. . AKIBA PC Hotline! (インプレス). 2017-07-19 [2019-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9. BugBug編集部 (编). . BugBug 2000年7月号 (マガジン・マガジン). 2000: 189.
  10. BugBug編集部 (编). . BugBug 2000年8月号 (マガジン・マガジン). 2000: 189.
  11. Maxwell Yezpitelok. . cracked.com. 2011-02-09 [2019-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