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渊轨

萧渊轨5世纪—6世纪),南兰陵郡兰陵县人,南朝梁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1][2][3]

番禺侯
南朝梁宗室
姓名萧渊轨
封爵番禺县开国侯

生平

天监中,萧渊轨以王子例封番禺县开国侯[4],食邑五百户[5]。天监八年(509年),临川王萧宏司徒转为司空[6],萧渊轨担任司空府法曹参军[7],位列八班[8]。天监九年(510年),尚书五都令史的人选由寒流改为士流,萧渊轨因才地兼美得以兼任左民都令史[7]。萧渊轨后为明威将军[9]

萧渊轨曾陪伴皇太子萧统后池乘船游览,因兴致大发而对太子说道:「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对答,只吟诵西晋左思所作的《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萧渊轨因心生惭愧便不再提女乐之事[4]

后代

  • 子:萧长,南朝陈招远将军、新昌太守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卷七十一下·表第十一下·宰相世系一下》:「七子:业、藻、象、猷、朗、轨、明」。
  2. 《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一》「懿子业字静旷」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六三:『长沙王懿六子,业、藻、猷、朗、明、象,疑皆冠以「渊」字,南史、梁书皆避讳去上一字。惟渊藻、渊明于他传中可考而知;而又或改渊为深。』按王说是。」
  3. 王彦坤《历代避讳字汇典》「867.渊」:「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所载萧懿子为七人,多『轨』之名,亦均单名不连『渊』字,则当沿袭旧史文而然。」
  4. 《梁书·卷八·列传第二》:「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
  5. 《南史·卷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一》:「诸侯例封五百户」
  6. 《梁书·卷二·本纪第二》:「八年……司徒、行太子太傅临川王宏为司空、扬州刺史」
  7. 《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又有五都令史,与左、右丞共知所司。旧用人常轻,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以都令史视奉朝请……司空法曹参军萧轨兼左户〔民〕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
  8. 《隋书·卷二十六·志第二十一》:「皇弟皇子公府掾属……为八班。」
  9.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释僧凤,姓萧氏。梁高,其族祖也。曾祖懿,梁侍中、宣武王。大父轨,梁明威将军、番禺侯。显考长,陈招远将军、新昌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