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文禮

蕭文禮 (英語: Gary Shiu), 美籍華裔理論物理學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物理學教授。 他的研究涵蓋宇宙學、粒子物理學和弦理論。他因從弦理論構建粒子物理和宇宙學模型以及闡明基礎物理的實驗和觀測結果而聞名。他將弦理論研究帶到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並參與了理論和計算宇宙學小組和 AI ∩ 宇宙計劃的創立。[1]

蕭文禮
教育程度Ph.D
母校康奈爾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网站shiu.physics.wisc.edu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弦理論,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 宇宙学
机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香港科技大學,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宾夕法尼亚大学, 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博士導師戴自海(Henry Tye)

教育

蕭文禮在香港聖約瑟書院接受小學和中學教育。 他於1993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一等榮譽學士學位[2],並於 1998 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戴自海 (Henry Tye)。[3][4]

事業

他先後在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隨後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任教。 他曾任香港高等研究院資深學人[5][6]、基礎物理中心創始主任,兼任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7][8]

他曾在世界各地高等學府擔任客座教授、史丹佛大學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大學[9]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10][11] 蕭教授在世界各地做過許多講座,從專家講座到科普演講, 包括BEL 講座,[12] 史蒂夫·戈德曼數學物理講座、尼科·範·坎彭學術討論會、約翰內斯·迪德里克·范德瓦爾斯講座、理論物理子平論壇、卡維理科學前沿研討會,[13] 埃倫菲斯蒂學術討論會等。[14] 他是2023年首屆國際基礎科學大會的特邀發言人。[15]

Awards

Selected publications

References

  1. . Physics Department.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8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2. (PDF). 香港中文大學. September 2021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06).
  3. . Cornell Laboratory for Accelerator-based Sciences and Education. 香港中文大學.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3) (英語).
  4. . 美国物理联合会. 26 February 2021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5. .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英語).
  6. . Jockey Club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香港科技大學.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3) (英語).
  7. Gary Shiu. . 南華早報. 14 October 2013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8. . 香港科技大學. 2013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9. . 香港科技大學.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10. . 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英語).
  11. . 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英語).
  12. . The Brout Englert Lemaître Center at the Tournay-Solvay Castle. [4 Sept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英語).
  13. . 美国国家科学院. [4 Sept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英語).
  14. . Physics Department.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26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6) (英語).
  15. . 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asic Science. 2023 [22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2) (英語).
  16. (PDF). Research Corporation for Science Advancement. 2003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3) (英語).
  17. (PDF). Physics Department.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24) (英語).
  18.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9 June 2005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英語).
  19. . 美国国家科学院.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英語).
  20. . 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 2008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4) (英語).
  21. . College of Letters & Science.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英語).
  22.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英語).
  23. . 香港中文大學. 4 March 2012 [8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8) (英語).
  24. . 英国物理学会. 阿姆斯特丹大學. 23 April 2012 [8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May 2019) (英語).
  25. . Center for Condensed Matter Sciences. 國立臺灣大學. [28 Jul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8) (英語).
  26. . 英国物理学会. [23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英語).
  27. (PDF).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理海大學. [8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08) (英語).
  28.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3 May 2016 [8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8) (英語).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