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芸 (1944年)
蔣芸(1944年7月13日—)[1],祖籍江蘇吳縣,出生於上海,成長於臺灣[1],女作家及期刊編輯,1960年代末到香港擔任電影編劇,在不同時期分別活躍於臺、港兩地。
蔣芸 | |
---|---|
出生 | ![]() |
筆名 | 蔣清秀(别名) |
職業 | 作家、小說家、編劇、編輯 |
獎項 | 第9屆中國文藝獎章文學散文創作獎(1968年) |
配偶 | 葉榮祖(1970年代至1990年代) |
兒女 | 葉芃(子) |
生平
蔣芸1944年出生於上海[1],父親名為蔣子久(1912-1981年)[註 1][2],1949年她隨家人移居臺灣。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1]。
1960年代在臺灣成為知名作家[1]。1968年獲第9屆中國文藝獎章文學散文創作獎。[3]
1968年與香港電影公司國泰簽約擔任電影編劇[4][5],但未幾轉投邵氏兄弟[6],1970年代在香港編寫多個劇本,及為電影歌曲作詞[7]。
1970年代初,蔣芸與香港電影導演葉榮祖結婚,育有一子葉芃。兩人於1990年代因工作聚少離多而離婚。[8][9][10][11][12][13]
其後在香港以從事雜誌編輯(如較早期的《新風采》[14]:175)及貿易工作為主[1],亦曾在電視台宣傳部任職高級撰稿員[15]:194。1977年廣告創作人施養德從電視劇《家變》情節獲得靈感,創辦《清秀雜誌》雜誌[14]:172-176,蔣芸任初代編輯[14]:172,175(故得別名蔣清秀[16][15]:195,一些說法則稱她為創辦人及擔任總編輯[15]:195)。她亦擔任過多本期刊的總編輯以及《精品》雜誌的負責人[1],亦撰寫專欄。[16][17]
文學作品
電影作品
備註
- 蔣子久有1961年擔任中華民國台灣省檢驗局專員的紀錄。
參考文獻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鄧達智. . 晴報. 2020-03-04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香港)).
- . 華僑日報. 1968-05-03: 第一張第二頁 [2023-08-05] (中文(香港)).
- . 工商晚報. 1969-05-15: 3 [2023-08-05] (中文(香港)).
- 馮輔. . 工商晚報. 1969-06-29: 3 [2023-08-05] (中文(香港)).
- 康清. . 工商晚報. 1969-09-24: 3 [2023-08-05] (中文(香港)).
- . 工商日報. 1971-03-12: 7 [2023-08-05] (中文(香港)).
- . www.hkfilmdirectors.com. 香港電影導演會.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7) (中文(香港)).
- (PDF). 香港電影資料館.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9-27) (中文(香港)).
- . 工商日報. 1973-07-21: 9 [2023-08-05] (中文(香港)).
- . 華僑日報. 1975-04-06: 第四張第四頁 [2023-08-05] (中文(香港)).
- 阿杜. . 香港文匯報. 2013-03-01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中文(香港)).
- 阿杜. . 經濟通. 2010-07-06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香港)).
- 黃夏柏. . . 香港: 麥穗. 2010: 172–177. ISBN 978-988-17781-7-8.
- 西茜凰. . . 香港: 明窗. 1988: 194–198. ISBN 962-22-0136-9.
- 蔣芸. . 香港文學. 2015-03, (363)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香港)).
- . 華僑日報. 1988-08-20: 5 [2023-08-05] (中文(香港)).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6)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6)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 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臺.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中文(臺灣)).
- 興國. . 香港文匯報. 2017-03-14 [2023-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5) (中文(香港)).
- 郭靜寧 (编). . 香港: 香港電影資料館. 2010. ISBN 978-962-8050-54-3.
- 郭靜寧 (编). . 香港: 香港電影資料館. 2014. ISBN 978-962-8050-69-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