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漏

蓮花漏,是北宋燕肅發明的一種刻漏。

歷史

中國古代一直用漏刻計時。至宋代時仍使用唐朝的浮箭漏刻計時器。但是浮箭漏刻計時器的誤差較大,計時也不準確。故此在天聖八年(1030年),龍圖閣侍制燕肅宋仁宗呈上了蓮花漏的製作方法。他在舊漏刻的基礎上創製了新的漏刻,而且試驗成功。燕肅發明的蓮花漏的箭壺上有一塊銅製荷葉,葉的中支有一片蓮花。而上端飾有蓮蓬的刻箭從蓮花心中穿出,因此得名蓮花漏。燕肅在朝廷接納採用蓮花漏作計時器後,他每到一處仕官,便把蓮花漏的製作和使用方法都刻在石碑上以便百姓使用。另外,他又著書《蓮花漏法》一卷詳細記錄漏刻的運作。其後朝廷下令司天台於鍾鼓樓下試驗蓮花漏,讓州郡試用後看看成效如何。[註 1]

事實上,蓮花漏的使用曾被時人否定。及至景祐三年(1036年),燕肅獲准測試蓮花漏三年,同時司天監會慎重反覆校對時計有否測錯時間。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蓮花漏的實際運作。[1]。由於燕肅的刻漏製作簡單、計時準確且設計精巧,宋仁宗頒行全國使用蓮花漏。官員夏竦也爲蓮花漏作銘,稱其「秒忽無差」。[2]蘇軾《徐州蓮花漏銘並序》中亦寫道:「故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燕公肅,以創物之智聞於天下,作蓮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臨必爲之,今州郡往往而在,雖然巧者,莫敢損益。」,讚揚燕肅的功勞。

結構

蓮花漏有兩個供水壺叫做上匱和下匱。向箭壺供水的下匱旁邊有一個溢水口,依次連接著銅製的節水小筒、竹注筒和減水盎。[3]

操作

蓮花漏採用溢流法。其上匱流到下匱的水流量略大於下匱流入箭壺的水流量,使到下匱的水位不斷增加。當水位升到溢水口時,多餘的水就會從溢水口順著節水小筒以及竹注筒流到減水盎內。下匱裏面的水所處的狀態,即「漫流狀態」,能夠有效地保證下匱水位的穩定性,從而提高計時的精確度[4]。蓮花漏這種操作的方式與西方科學原理「虹吸現象」相同。[5]宋代以來,如此穩定水位的方式是一次科技上的突破。[3]

優點

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中記載,蓮花漏與昔日的漏壺相比有三個優點。一來,它創造出漫流系統,使多餘的水從漏壺上部的小孔中流出以保持水位持續穩定,並消除了因水位變化所造成的誤差。二來,蓮花漏造刻度不同的四十八支浮箭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晝夜長短,使測定的時間更為準確。還有,它是第一部刻有蓮花的箭插入裝在壺上蓮心的漏刻。浮箭因為水的浮力而穿過蓮心且沿直線上浮,不致搖擺。計時的精確度會因此而提高。[註 2]

注釋

  1. 見元朝脫脫《宋史》卷298〈燕肅〉段的原文記載:「然肅所至,皆刻石以記其法,州郡用之以候昏曉,世推其精密。」。
  2. 北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九原文記述:「其制為四分之壺,參差置水器於上,刻木為四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總六千分,以效日,凡四十八箭,一氣一易,鑄金蓮承箭、銅烏引水,下注金蓮,浮箭而上,有司唯謹視而易之。其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置泉法,考二交之景,得午時四刻一十分,午為正南,北景中以起漏焉。以梓潼在南,其法晝增一刻,夜損一刻,青社稍北,晝增三刻,潁處梓青之間,晝增二刻,夜損亦如之。仍作宣秘漏,其窺天愈密焉,茲亦張平子之流也。」。

參考來源

  1. . 蘇州科普之窗.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2. . 菏澤市牡丹區人民政府. 2015-01-29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3. . 中國文化研究院.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4. 程如明. .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0.
  5. . TVBS新聞網. 2017-01-30 [201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