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漏
历史
中国古代一直用漏刻计时。至宋代时仍使用唐朝的浮箭漏刻计时器。但是浮箭漏刻计时器的误差较大,计时也不准确。故此在天圣八年(1030年),龙图阁侍制燕肃向宋仁宗呈上了莲花漏的制作方法。他在旧漏刻的基础上创制了新的漏刻,而且试验成功。燕肃发明的莲花漏的箭壶上有一块铜制荷叶,叶的中支有一片莲花。而上端饰有莲蓬的刻箭从莲花心中穿出,因此得名莲花漏。燕肃在朝廷接纳采用莲花漏作计时器后,他每到一处仕官,便把莲花漏的制作和使用方法都刻在石碑上以便百姓使用。另外,他又著书《莲花漏法》一卷详细记录漏刻的运作。其后朝廷下令司天台于钟鼓楼下试验莲花漏,让州郡试用后看看成效如何。[注 1]
事实上,莲花漏的使用曾被时人否定。及至景祐三年(1036年),燕肃获准测试莲花漏三年,同时司天监会慎重反复校对时计有否测错时间。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莲花漏的实际运作。[1]。由于燕肃的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且设计精巧,宋仁宗颁行全国使用莲花漏。官员夏竦也为莲花漏作铭,称其「秒忽无差」。[2]而苏轼《徐州莲花漏铭并序》中亦写道:「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以创物之智闻于天下,作莲花漏,世服其精。凡公所临必为之,今州郡往往而在,虽然巧者,莫敢损益。」,赞扬燕肃的功劳。
结构
莲花漏有两个供水壶叫做上匮和下匮。向箭壶供水的下匮旁边有一个溢水口,依次连接着铜制的节水小筒、竹注筒和减水盎。[3]
操作
莲花漏采用溢流法。其上匮流到下匮的水流量略大于下匮流入箭壶的水流量,使到下匮的水位不断增加。当水位升到溢水口时,多余的水就会从溢水口顺着节水小筒以及竹注筒流到减水盎内。下匮里面的水所处的状态,即「漫流状态」,能够有效地保证下匮水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计时的精确度[4]。莲花漏这种操作的方式与西方科学原理「虹吸现象」相同。[5]在宋代以来,如此稳定水位的方式是一次科技上的突破。[3]
优点
据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中记载,莲花漏与昔日的漏壶相比有三个优点。一来,它创造出漫流系统,使多余的水从漏壶上部的小孔中流出以保持水位持续稳定,并消除了因水位变化所造成的误差。二来,莲花漏造刻度不同的四十八支浮箭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使测定的时间更为准确。还有,它是第一部刻有莲花的箭插入装在壶上莲心的漏刻。浮箭因为水的浮力而穿过莲心且沿直在线浮,不致摇摆。计时的精确度会因此而提高。[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