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福氏风级

蒲福氏风级英语:,又名蒲福风级蒲氏风级)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蒲福()于1805年根据对地面物体或海面的影响程度而定出的风力等级。按强弱,将风力划为「0」至「12」,共13个等级,即目前世界气象组织所建议的分级。后来到1950年代,随着人类的测风仪器持续发展进步,使量度到自然界的风实际上可以大大地超出了12级,于是就把风级扩展到17级,即共18个等级。不过,世界气象组织航海气象服务手册采用的分级只是0至12级,扩展的13至17级并非建议分级。[1]

风级和相应风速(单位为)的关系

蒲福氏风级发明的时候是一种依靠观察海面现象的分级法。各级数根据海情或浪的状况来划分,并没有定明相关连的风速。

1830年英国皇家海军以蒲福氏风级为纪录标准。1850年代起,一般航海亦使用蒲福风级,之后并且开始改以风杯式风速计测量风速。1923年风速计标准化,蒲福氏风级亦略为修改以方便气象学使用。至今航海上仍然有使用蒲福氏风级0至12级描述不同风速,但由于测风仪器能更准确地量出风速,不少西方国家已在海洋预报中弃用风级,改成以每5(kt)为一单位(是少数例外)。

风级和相应的描述风力术语

蒲福
风级
风速 描述风力术语 浪高
(米)
海上情况 陆上情况

kt
公里/小时
km/h
公尺/秒

m/s

中国大陆[2] 台湾[3] 香港[4] 澳门[5] WMO[6]
0 0~10~2 0~0.2无风无风无风静止Calm0~0.1无浪静,烟直向上
1 1~32~6 0.3~1.5软风软风轻微微风Light air0.1~0.3平静/无浪/海平:波纹柔和,如鳞状,波峰不起白沬。烟能表示风向,风向标不转动
2 4~67~12 1.6~3.3轻风轻风轻微轻微Light breeze0.3~0.5平静/小浪/海平至有微波:小波相隔仍短,但波浪显著;波峰似玻璃,光滑而不破碎。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风向标转动
3 7~1013~19 3.4~5.4微风微风和缓温和Gentle breeze0.5~0.9小浪/微波:小波较大,波峰开始破碎,波逢间中有白头浪。树叶及小树枝摇动不息,旗展开
4 11~1620~30 5.5~7.9和风和风和缓和缓Moderate breeze0.9~1.25小至中浪/微波至小浪:小波渐高,形状开始拖长,白头浪颇频密。吹起地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
5 17~2131~40 8.0~10.7清风清风清劲清新Fresh breeze1.25~2.5中浪/小至中浪:中浪,形状明显拖长,白头浪更多,间中有浪花飞溅。有叶的小树整棵摇摆;内陆水面有波纹。
6 22~2741~51 10.8~13.8强风强风强风清劲Strong breeze2.5~3大浪/中浪:大浪出现,四周都是白头浪,浪花颇大。大树枝摇摆,持伞有困难,电线有呼呼声。
7 28~3352~62 13.9~17.1疾风/劲风疾风强风强劲Near gale3~4大浪至非常大浪:海浪突涌堆栈,碎浪之白沬,随风吹成条纹状。全树摇动,人迎风前行有困难。
8 34~4063~75 17.2~20.7大风大风烈风疾劲Gale4~6非常大浪至巨浪:接近高浪,浪峰碎成浪花,白沬被风吹成明显条纹状。小树枝折断,人向前行阻力甚大。
9 41~4776~87 20.8~24.4烈风烈风烈风烈风Strong Gale6~9巨浪/狂浪/猛浪:高浪,泡沫浓密;浪峰卷曲倒悬,颇多白沬。烟囱顶部移动,木屋受损。
10 48~5588~103 24.5~28.4狂风狂风暴风狂风Storm9~11巨浪至非常巨浪/狂浪至狂涛:非常高浪。海面变成白茫茫,波涛冲击,能见度下降。大树连根拔起,建筑物损毁。
11 56~63104~117 28.5~32.6暴风暴风暴风暴风Violent storm11~14非常巨浪至极巨浪/狂涛:波涛澎湃,浪高可以遮掩中型船只;白沬被风吹成长片于空中摆动,遍及海面,能见度减低。陆上少见,建筑物普遍损毁。
12 ≧64
64~71[lower-alpha 1]
≧118
118~132[lower-alpha 1]
≧32.7

32.7~36.9[lower-alpha 1]

飓风/台风飓风飓风飓风Hurricane≧14极巨浪/狂涛至非常巨浪:海面空气中充满浪花及白沬,全海皆白;巨浪如江倾河泻,能见度大为降低。陆上少见,建筑物普遍严重损毁。
13[lower-alpha 1] 72~80133~149 37.0~41.4小型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陆上难以出现,如有必成灾祸。
14[lower-alpha 1] 81~89150~166 41.5~46.1中型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陆上难以出现,如有必成灾祸。
15[lower-alpha 1] 90~99167~184 46.2~50.9大型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陆上难以出现,如有必成灾祸。
16[lower-alpha 1] 100~108185~201 51.0~56.0超强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陆上难以出现,如有必成灾祸。
17[lower-alpha 1] 109~119202~219 56.1~61.2极强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陆上难以出现,如有必成灾祸。
17以上[lower-alpha 1] ≧120≧220 ≧61.3极强飓风-不适用不适用不适用>14极巨浪/狂涛/非常巨浪:海面巨浪滔天,不堪设想,可扫平一切。陆上极难出现,毁灭性破坏。

注:海上情况指在无屏障之大海上的情况。风速指海平面上10米处。陆上情况只是概括性的描述。风速与风级的关系约为:V= 0.836×(B3/2)(V=风速 m/s,B=风级)

  1. 没有被大多数气象机构采用。

参见

参考文献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世界气象组织(英文)
  2. . 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资料中心.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3).
  3. . 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1).
  4. . 香港天文台.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5. . 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6. . TDGil Online Learning. [2021-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8).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蒲福氏风级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