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于
生平
董安在赵鞅(赵简子)继位前已为赵氏效力,年少时为赵氏担任文书撰写文告命令,得到前朝赞赏和各国称信其义;壮年时候董安成为赵简子的重臣,跟从司马治理军队,使军中不再出现残暴的虐待行为;到年老时董安跟随宰官治理民事,使民众对赵氏忠心不二。[1]
赵简子命令董安营建晋阳城(今山西省太原市),在董安的治理下,晋阳城墙厚实,仓库中也有充足的钱粮,官署的墙垣用上坚韧的灌木主干建造,以便随时取材作造箭之用,柱子的基础则是冶铜所建,因此能供给军需消耗及制造兵器。之后赵简子命尹铎继续经营晋阳,尹铎遵循董安的治理方法。[2]
晋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完工,要求邯郸午归还攻伐卫国所得的五百户,以便安置在晋阳,邯郸午答应了赵简子却没有马上归还民户,而是听从父亲和兄长之言,等到进攻齐后才安排迁徙。赵简子大怒而杀掉邯郸午,邯郸午的儿子赵稷与家臣涉宾率领邯郸人叛变。夏六月,董安要赵鞅先作准备。赵鞅说:“晋国有法,先发动祸乱之人处死。我们应后发制人。”董安说:“与其危害百姓,宁可我一个人去死。请以我作为作乱的解释。”赵简子不答应。秋七月,范氏、中行氏进攻赵氏之宫,赵简子逃亡晋阳。[3]赵简子在得到智、魏、韩三家帮助打败敌人后,以董安在固守晋阳中立下功劳,坚持要赏赐他。董安推辞不受,并说自己自年少时为赵氏效命,担任文书、整肃军纪和理顺民事,都得不到赏赐。到现在像得了疯症般参与战争,赵简子却要赏赐,自己宁愿逃跑也不愿接受,说完便真的快步走了出去。于是赵简子放弃了赏赐董安的打算。[1]
晋定公十四年(前496年),知文子荀跞宠臣梁婴父讨厌董安,向知文子说:“不杀死董安,让董安在赵氏主理政务,一定能使赵氏得到晋国。何不因他先发动祸难而责备赵氏?”知文子命人告诉赵简子说:“范氏、中行氏虽发动叛乱,但本是董安挑起的,晋国有法,先发动祸乱之人处死。范氏、中行氏已经伏罪,谨此奉告。”赵简子担心这件事。董安说:“我死则晋国安宁、赵氏安定,哪还用活呢?人有哪个不会死呢?我死得晚了。”于是就上吊自杀。赵简子把董安暴尸在市上,告诉知文子:“您命令杀罪人董安,他已伏罪。谨此奉告。”知文子和赵简子结盟,赵氏得以安定。赵氏将董安陪祀宗庙。[4]
赵简子生前告诫儿子毋恤,一旦晋国生乱,一定要退守晋阳。[5]毋恤继位为赵襄子后爆发了晋阳之战,由于董安的准备和尹铎的施政取得民心,使赵氏得以坚守晋阳。[2][6]
轶事
赵简子有一次从晋阳前往邯郸,在途中因为董安落在车队后面而下令暂停行进,负责驾领马车的官员劝谏赵简子不要为了一个人而延误大军行进。赵简子让车队前进不久又再停下来等待,直到董安追上车队,简子说自己忘了下令设立关卡把守秦国与晋国相交的道路,以及派人运载官家的美玉。董安回答说自己正是因此而落在车队后面(指自己已经替赵简子办好这些事情)。[7]
参考文献
-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董安于辞赵简子赏》:下邑之役,董安于多。赵简子赏之,辞,固赏之,对曰:「方臣之少也,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前世,立义于诸侯,而主弗志。及臣之壮也,耆其股肱以从司马,苛慝不产。及臣之长也,端委𫖒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今臣一旦为狂疾,而曰『必赏女』,与余以狂疾赏也,不如亡!」趋而出。乃释之。
- 《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曰:「夫董阏安于,简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阳,而尹泽循之,其余政教犹存,君其定居晋阳。」君曰:「诺。」乃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君因从之。至,行城郭,案府库,视仓廪,召张孟谈曰:「吾城郭之完,府库足用,仓廪实矣,无矢奈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𪪞之,其高至丈余,君发而用之。」于是发而试之,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君曰:「足矣,吾铜少若何?」张孟谈曰:「臣闻董子之治晋阳也,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君曰:「善。」号令以定,备守以具。
- 《春秋左氏传·定公十三年》: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寘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使其从者说剑而入,涉宾不可,乃使告邯郸人曰:「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邯郸将作乱,董安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赵孟曰:「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为后可也。」安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赵孟不可。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
- 《春秋左氏传·定公十四年》:梁婴父恶董安,谓知文子曰:「不杀安,使终为政于赵氏,赵氏必得晋国。盍以其先发难也,讨于赵氏?」文子使告于赵孟曰:「范、中行氏虽信为乱,安则发之,是安与谋乱也。晋国有命:『始祸者死。』二子既伏其罪矣,敢以告。」赵孟患之,安曰:「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矣。」乃缢而死。赵孟尸诸市,而告于知氏曰:「主命戮罪人,安既伏其罪矣,敢以告。」知伯从赵孟盟,而后赵氏定,祀安于于庙。
-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赵简子以晋阳为保鄣》:简子诫襄子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晋阳之围》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沈灶产鼃,民无叛意。
- 《说苑·卷二·臣术》:赵简主从晋阳之邯郸,中路而止,引车吏进问何为止,简主曰:「董安于在后。」吏曰:「此三军之事也,君奈何以一人留三军也?」简主曰:「诺。」驱之百步又止,吏将进谏,董安于适至,简主曰:「秦道之与晋国交者,吾忘令人塞之。」董安于曰:「此安之所为后也。」简主曰:「官之宝璧吾忘令人载之。」对曰:「此安之所为后也。」简主可谓内省外知人矣哉!故身佚国安,御史大夫周昌曰:「人主诚能如赵简主,朝不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