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阿德勒 (伦理学家)

菲利克斯·阿德勒(Felix Adler;1851年8月13日—1933年4月24日[2]是一位德裔美国政治和社会伦理学家、宗教领袖和社会改革家,伦理文化运动的创始人。 [3]

Felix Adler
1913年
出生(1851-08-13)1851年8月13日
黑森大公国阿尔蔡
逝世1933年4月24日(1933歲—04—24)(81歲)
美国纽约市
墓地美国纽约州霍桑欢喜山公墓(Mount Pleasant Cemetery)
教育程度哥伦比亚大学 (BA)
海德堡大学(PhD)
职业教授
知名于伦理文化运动
配偶Helen Goldmark1880年结婚)[1]
签名

生平

他出生于黑森大公国阿尔蔡,是猶太教改革派领袖塞缪尔·阿德勒和亨利埃塔·法兰克福的儿子[4][5]。菲利克斯六岁时,因父亲成为纽约伊曼纽尔圣殿首席拉比,全家从德国移民到美国。[6]

阿德勒就读于哥伦比亚文法预科学校(Columbia Grammar & Preparatory School),187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4][7],1873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8]

当阿德勒二十三岁回到纽约时,他被邀请去伊曼纽尔圣殿布道,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拉比。他的“未来的犹太教”(The Judaism of the Future)理论震惊了会众,因为他一次都没有提到,而提出犹太教是全人类的道德宗教。这次布道是他在伊曼纽尔圣殿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布道。[6]

1874年,他父亲的会众帮阿德勒在康奈尔大学找到一个教职,担任希伯来和东方文学的教授[4]。他很受学生欢迎,与学生讨论了他新颖的宗教思想、当代的劳工斗争和权力政治。他因其观点而被攻击为无神论者,1876年康奈尔大学拒绝接受支付阿德勒工资[6]。1902年,阿德勒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和社会伦理学系主任,并在那里任教直至1933年去世。

纽约伦理文化学会

1876年,26岁的阿德勒对他的伊曼纽尔圣殿布道进行进一步阐释。1876年5月15日,他重申需要一种没有仪式或信条的宗教,用来统一人类的道德行为[9]。废除神学、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自然神论者团结在一起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想法。不久,阿德勒开启了系列周日讲座。1877年2月,在伊曼纽尔圣殿的约瑟夫·塞利格曼(Joseph Seligman)的帮助下,阿德勒成立了伦理文化学会(Society of Ethical Culture)。 [6]

阿德勒主张“要行动,不要信条”(deed, not creed),相信善行是伦理文化的基础。1877年,学会组织了一支护士队伍,探访贫困地区的病人[6]。1878年,该协会为劳工阶层建立了一所免费幼儿园[10],后来发展成伦理文化菲尔德斯顿学校(Ethical Culture Fieldston School),阿德勒一直担任校长直至去世。

阿德勒于1904年担任全国童工委员会(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的首任主席。1917年,阿德勒在公民自由局(Civil Liberties Bureau,后来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任职。1928年,他成为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主席。他也曾是全国都市联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

理论

阿德勒在康德黑格尔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原创的哲学。他拒绝康德的形而上学,但接受康德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的强调,并结合了他自己的想法,如自我实现。他比约翰·杜威更早开始关注“人的问题”。虽然他的思想具有实用主义倾向,但本质上是“一位具有巨大实践改革热情的道德理想主义者”,主张道德完美主义[8]

阿德勒的伦理学既追求普遍原则,也考虑道德特殊主义。阿德勒认为,道德法则本身应当适用于所有人,只是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能简单一概而论。[8]

他认为美德的目的必须是美德本身,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美德;结果主义尤其是功利主义在伦理学中是不合适的,因为它试图以定量标准判断定性标准。阿德勒反对商业主义,认为“当今世界的病因是商业至上”。[8]

作品

书籍

  • .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880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 . New York: McClure, Phillis and Co. 1903.
  • . New York: McClure, Phillis and Co. 1905.
  • . New York: McClure, Phillis and Co. 1905.:1915年重修
  •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eries 21.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892.
  • . New York: James Pott and Co. 1905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05).
  • .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915.
  • .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918.
  • .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920.
  • . American Home Series.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22.
  • .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923. OCLC 607376.
  • . Friess, Horace , 编.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6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文章

  • . .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 1926. OCLC 2594955.
  • . . Remsen, Daniel S. (编). .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11: 89–93.

参考文献

引用

  1. Seigel, Micol. . . Jewish Women's Archive. March 1, 2009 [November 2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7).
  2. Bowden, Henry Warner. 2nd.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3: 9–10. ISBN 9780313278259.
  3. Glazer, Nathan. 需要免费注册. Chicago History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4. Johnson 1906
  5. Warner Bowden, Henry. .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November 7, 2022]. ISBN 978-0-19-860669-7. doi:10.1093/anb/9780198606697.article.0800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6. Radest, Howard B. . Milestones of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New York: Fredrick Unger Pub. Co. 1969: 14 &c [2023-07-23]. ISBN 97808044577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7. . www.college.columbia.edu.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8. .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936729.
  9. . Cleveland Jewish News.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9, 2014).
  10. Wollons, Roberta. Antler , 编. . Suny Series i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51–68. ISBN 9780791402337.

来源

  •  Beach, Chandler B. (编). . . Chicago: F. E. Compton and Co. 1914 (英语).
  • Berkon, Sue. . Ethical Culture Fieldston Schoo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3).
  • Bridges, Horace James (编). reprint. 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 1926. ISBN 9780836901610.
  • Hoad, John.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03).
  • Johnson, Rossiter (编). . 1. Boston, Mass.: American Biographical Society: 59. 1906 [November 1,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en.wikisource.org (英语). 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
  • Kraut, Benny. . Cincinnati: Hebrew Union College Press. 1979.
  • Sloan, Lauren. . Austin Area Interreligious Ministrie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6).
  • Smith, Harriet Knight. . Boston: Lamson, Wolffe and Co. 1898 Internet Archive.
  • . Brooklyn Society for Ethical Cultur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0).
  • . transcendentalists.com.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1).
  • . hfsd.inf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1).
  • . Answers.com.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