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

莫里斯·布朗肖法語:1907年9月22日—2003年2月20日),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欧陆哲学家。

莫里斯·布朗肖
Maurice Blanchot
出生(1907-09-22)1907年9月22日
 法國索恩-卢瓦尔省勃艮地区奎恩村
逝世2003年2月20日(2003歲—02—20)(95歲)
 法國伊夫林省梅斯尼尔-圣-德尼
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
时代20世纪哲学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欧陆哲学
美学现象学[1]
主要领域
死亡哲学
文学批评
道德
政治哲学
语言哲学
著名思想
Le neutre (the Neutral)
Right to death
Two kinds of death (the first death is the actual event, situated within history; the second death is the pure form of the event, which never happens)[2][3]
受影响于
影响于

生平

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1923年升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德语和哲学,1925年终身挚友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相遇。在学习哲学的列维纳斯引介下,布朗肖开始接触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又经由海德格尔,布朗肖深化了作为他核心论题的死亡哲学;而在德语领域,对应的则是同样身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伴随了布朗肖的一生。1929年,布朗肖动身前往巴黎,以《怀疑论者的独断主义概念》在索邦大学学成学业。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法国思想界,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的哲学家,例如雅克·德里达等。[4]

2003年布朗肖在法国逝世。由于其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更是不接受采访与摄影,所以直到去世之前,大众甚至都不清楚这个被称为“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失踪者”是否尚在人世。

著作

2014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有出版关于布朗肖文集。

  • 《文学空间》
  • 《黑暗托马》
  • 《死刑判决》
  • 《从卡夫卡到卡夫卡》
  • 《最后之人》
  • 《未来之书》
  • 《在适当时刻》
  • 《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 《等待,遗忘》
  • 《来自别处的声音》
  • 《至高者》
  • 《亚米拿达》

参考来源

  1. Max Pensky, The Actuality of Adorno: Critical Essays on Adorno and the Postmodern, SUNY Press, 1997, p. 162.
  2. Osaki, Harumi, "Killing Oneself, Killing the Father: On Deleuze's Suicide in Comparison with Blanchot's Notion of Death", Literature and Theology (2008) 22(1).
  3. Maurice Blanchot, The Station Hill Blanchot Reader: Fiction and Literary Essays (New York, Station Hill Press, Inc., 1999), p. 100.
  4. 谁是布朗肖?这位著名的失踪者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澎湃新闻。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