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

春秋战国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末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

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阖闾建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今天无锡一带建成阖闾城。历史上关于阖闾城的位置多有争议。吴国重用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北上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苏州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越国

从秦汉到隋唐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置会稽郡,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今苏州市区),辖境相当于今苏南、上海、浙江。

前209年,项羽在此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三国属吴。南朝置吴州。晋代,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开皇九年(589年)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 ,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是中国南方唯一的雄州,辖境相当于今苏南、浙江、福建北部、江西、湖南、贵州东部。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苏州的繁华程度在唐朝中期已逐渐开始超越扬州洛阳,在全国仅次于长安,有「甲郡标天下」之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在苏州置平江府,为浙江西道治所。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军队占领苏州。改平江路。


元朝

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明清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改苏州府,直隶南京。但摧毁了城中心的皇城。明时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紮在苏州。

代,苏州为江苏巡抚和江苏布政使驻地。

明清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苏州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粮、税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苏州的地价水平也高居全国之首。虽然在明初朱元璋对作为张士诚基地的苏州采取了惩罚性措施,将其人口大量向外迁徙,造成商业萧条,但是到明代中叶,工商业又恢复繁荣,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计在50万到100多万,不仅城内空地消失,房满为患,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从府城向外呈放射状延伸,尤其西部商业区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与枫桥镇连绵一片,阊门内外的西中市、南濠、山塘、上塘均为著名的繁华街道,“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明代嘉靖年间,城西阊、胥门外附郭新商业区的街区范围已经与城内相当。到清代,原本荒凉的东郊葑门、娄门外也变为“人居稠密”,“地值寸金”。所谓“苏州以市肆胜”。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镇(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


清《苏州府治图》

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拙政园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在惨烈的战争中,苏州损失惨重,直到今天,苏州市(范围略大一点)的人口数仍然没有恢复到1860年以前范围略小一点的苏州府的人口数。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1937年抗日战争中又受到重创。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在这期间创办了苏纶纱厂

近现代

  • 1912年,废府留吴县。
  • 1928年,國民政府设立苏州市,市辖范围在原吴县城区范围内。
  • 1930年,撤销苏州市,原苏州市辖区并入吴县。
  • 1937年,日军入侵使许多园林被毁。
  • 1940年,汪精卫政权将江苏省省会从镇江县迁往吴县
  • 1949年,苏州设市(专区辖市,县级),属苏南行政公署(省级,驻无锡市)下辖苏州专区(地级)管理。1950年代初,修复了拙政园等园林。
  • 1953年,苏南行政公署、苏北行政公署和南京直辖市合并,成立江苏省。下设苏州市(省辖)和苏州专区,苏州专区辖1市(常熟),9县(常熟、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无锡、宜兴、江阴、震泽),专署驻苏州市。
  • 1956年,将宜兴县划归镇江专区,原辖镇江专区的武进县划入苏州专区。
  • 1958年,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恢复为专区辖市;撤销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无锡县划归无锡市领导,武进县划归常州专区。
  • 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  
  • 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 
  • 1962年,苏州市仍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   
  •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苏州市辖1市(常熟)5县(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
  • 1986年,沙洲县改设张家港市。此后昆山、吴江、太仓和吴县陆续改设县级市。 
  • 1992年,苏州市开始开发西部新区。
  • 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拥有部分立法权。
  • 1994年,苏州在东郊的娄葑、跨塘、斜塘、唯亭、胜浦5个镇建立苏州工业园区
  •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遗产
  • 2001年,撤销县级吴县市,改设吴中区和相城区。
  • 2012年,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改设吴江区。

1949年以后後历代苏州行政长官

(注:括號内為在任期間)

  • 蒋宏坤(2009年8月-)
  • 王荣(2004年-2009年6月)
  • 杨卫泽(2001年1月-2004年11月)
  • 陈德铭(1997年12月-2000年12月)
  • 章新胜(1989年-1997年)
  • 俞兴德(1986年1月 - 1989年10月)
  • 段绪申(1984年7月 - 1986年1月)
  • 方明(1981年1月 - 1984年7月)
  • 贾世珍(1977年3月 - 1981年1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刘伯英(1975年11月 - 1977年3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曲言斌(1971年2月 - 1975年2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向孝书(1968年3月 - 1969年8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华林森(1967年2月 - 1968年3月,"革命委员会"期间)
  • 朱亚民(1965年8月 - ?)
  • 焦康寿(1960年12月 - 1965年8月)
  • 李芸华(1952年12月 - 1960年12月,期间名称有变化)
  • 王东年(1949年8月 - 1952年12月)
  • 惠浴宇(1949年4月 - 1949年8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