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
中国
《礼记·曲礼上》记「大夫七十而致仕」。中国古代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可提前。对于官员是否强制退休、退休年龄,历代政府规定不尽相同。宋太宗时「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宋朝官员七十岁可告老还乡,享恩荫可荫补,每月退休金是原来俸禄的一半。退休前可升一阶官职,少数可由皇帝特批升两阶。退休后遇朝廷大礼或皇帝登基、庆寿等大典,可再升一阶。年过七十岁没有主动退休会被御史台纠察令其退休,并取消荫补优惠。[2]
《北史·韦孝宽传》:韦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北宋陈执中出任陈州郡守,认为录事参军蔡黄裳年纪大,要他自请退休;蔡黄裳本来不肯,但不敌陈执中威胁,只得被迫致仕,晚年流寓陈州[3]。
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文武官员可在六十岁时退休。此后,部分世袭武官,可在五十岁退休。明孝宗时规定,官员可在四十岁时提出退休[1]。
致仕待遇
官员致仕退休后,可依在职时薪俸领取退休年金,一般而言分以下三种状况:
参考文献
- 作者:倪方六,责任编辑:方敏. . 安阳网,来源:安阳日报. 2014-07-29 [2017-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简体中文).
- 国晶. .
- 《挥麈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