脇差

脇差日语: wakizashi */?),也称脇指(日语读音同「」),长一至二尺(约30至60公分),单手用刀。日本武士平时与太刀打刀一同佩戴于左侧腰间,并称「大小刀」,脇差因此相对也称为「小刀」。由于形制、用途都与小太刀相近,两者时常混称。适用于狭窄环境和近身缠斗,也作为「大刀」的备用武器。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假名
平文式罗马字
江户时代的脇差
切腹用短刀,以奉书纸缠绕白刃

历史与文化

日本古代本无规定武士配刀的数量和形制,然而武士不论上战场或行走江湖,往往都会携带多种武器,以因应各种状况。一如武士经常携带的武器各有用途,好比弓箭能放长远击、铠通利于破甲,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狭窄环境和近身缠斗中,太刀或打刀尚嫌太长,因此武士常会携带一柄较短的刀械备用。另一方面,武家文化发展出了入屋即卸下兵器的礼仪,武士进到屋内「大刀」便要卸下,并根据对主人尊重的程度及双方的身分地位,或将入鞘的「大刀」提在右手、以示不易拔刀,或直接将「大刀」交由对方保管;相对的,主人通常会允许客人保留「小刀」护身。脇差或小太刀因此成为武士们常备的防身武器。[1]随着实战经验的累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长短双刀(大小刀)遂成为武士约定俗成的基本配备,武士多半也都会精通「小刀」的运用,以备不时之需。

脇差出现的时间较小太刀为晚,因此早期的「小刀」都是小太刀。脇差出现后,很快就取代小太刀成为主流,小太刀也变得罕见。但人们习惯了小太刀的称呼,加以两者的形制和用途非常相近,两者往往混称。

江户幕府成立以后,幕府直接以法令规定武士都要佩戴双刀,且律定了「大小刀」的形制,脇差的规格至此才正式定型。此外脇差也是准许一般百姓、市民、商人以及其他非武士身份的人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因此在许多古代的抗暴事件中,带头的侠客使用的就是这种武器。

幕末武士配刀的禁制松弛,长度与打刀相近的脇差应运而生,称为「长脇差」。据说新选组局长近藤勇便爱用这种类型的脇差。

长短双刀外,武士常常还会携带一柄比脇差更短的刀子,便简单称为「短刀」。短刀是日本武士最常用于切腹的武器。然而有时手边没有短刀,临时间武士也可能使用脇差切腹,但脇差长度往往太长,因此会先包裹住刀刃,握住包裹处以缩短握刀处与刀尖的距离,便于使用。短刀平时用于突袭或击倒敌人后进一步割喉、刺颈,不用于一般交战,因此除了长度较短,和脇差另一分别为短刀通常不加护手。

虽然脇差与打刀(或太刀)本是应用于不同情境,两者通常不同时使用,然而随着佩戴「大小刀」成为常态,许多门派都发展出了一手持「大刀」、一手持「小刀」的战斗技术,称为「二刀流」,最知名者当属宫本武藏的「二天一流」。即使是专精于一刀的门派,有些也有战斗中途视情况使出脇差突袭或辅助防御的技巧。

仅使用「小刀」(脇差或小太刀)的武术,则通称为「小太刀术」。有些精通「小太刀术」的高手,即使在开阔地形对战三尺开外的大太刀、甚至长枪之类的长兵器,也会选择使用「小刀」应战。「中条流」的「小太刀术」就很有名,「中条流」中兴之祖暨「富田流」的开创者:富田势源,为其中的佼佼者。有些门派,例如「天道流」,还有使用两把「小刀」的技术,称为「小太刀二刀流」。

脇差除了用于近身战斗,在距离拉开时,也可能被当成投掷武器。

形制与分类

脇差刀刃短而直,刀柄仅供单手握持,刀装通常采用近似于打刀的形式,可视为较短的「打刀」。依长度概分为:

  • 大脇差:1尺8寸-2尺(54.5厘米-60.6厘米)
  • 中脇差:1尺3寸-1尺8寸(40厘米-54.5厘米)
  • 小脇差:1尺-1尺3寸(33.3厘米-40厘米)

脇差,尤其是大脇差,与小太刀在形制和用途上都很相近,加以江户时代的法令让原本常用太刀刀装的小太刀也多改作打刀刀装,两者间的分别又更模糊了。在现代日本的法规里,将长度较短的日本刀,包含小太刀,都归类为脇差。

参考数据

  1. 参见日本刀剑专家佐藤贯一(号寒山)的著作:《日本の刀剣》(至文堂,196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