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
肠绒毛(英语:Intestinal villus)是小肠内壁的指状凸起物。人类肠绒毛的大小通常落在0.5-1.6毫米间。绒毛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存在着更微小的凸起,称为微绒毛(microvillus),而这些微绒毛共同形成了绒毛表面的纹缘(striated border)或刷状缘(brush border)。就大小而言微绒毛小于绒毛,绒毛又远小于环状褶。
小肠绒毛 | |
---|---|
![]() 小肠黏膜的显微照相,上半部为肠绒毛。(苏木精-伊红染色) | |
![]() 十二指肠纵切图 | |
标识字符 | |
拉丁文 | villi intestinales |
TA98 | A05.6.01.011 |
TA2 | 2941 |
FMA | FMA:76464、15072 |
格雷氏 | p.1174 |
《解剖学术语》 |
绒毛增加了小肠的表面积,使得小肠吸收效率得以提升。
结构
功能
肠上皮细胞会分泌消化酶,绒毛上的表皮细胞便将分解后的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从小肠腔内运送至微血管中,将乳糜微粒运送至乳糜管中。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将进入血管中并随血液流动被运送至身体的其他器官去制造如蛋白质等身体必需的复杂化合物。
绒毛的厚度仅仅只有一个细胞厚,这种特化的结构减短了营养物质的渗透路径长度。绒毛与微绒毛更分别增加了小肠表面积的30倍及600倍,这些都相当幅度的提升了营养吸收的效率。[2]为了维持小肠腔与绒毛间足够的浓度梯度,绒毛往往有丰富的血液供应。[3][4]
图片
- 乳糜泻的不同阶段
- 肠绒毛的结构
参考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