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X受体
肝X受体(英語:)是核受体超家族转录因子的一员,属于类甲状腺素受体的第一亚家族,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类法尼醇x受体、视黄醇X受体有密切的联系。肝X受体的激素为氧化固醇,是胆固醇代谢的感受器。同时它还在脂肪形成、糖代谢、免疫与炎症反应等环节起到调节作用。[1]
肝X受体α | |
---|---|
識別 | |
符號 | NR1H3 |
Entrez | 10062 |
HUGO | 7966 |
OMIM | 602423 |
RefSeq | NM_005693 |
UniProt | Q13133 |
其他資料 |
肝X受体β | |
---|---|
識別 | |
符號 | NR1H2 |
替換符號 | UNR |
Entrez | 7376 |
HUGO | 7965 |
OMIM | 600380 |
RefSeq | NM_007121 |
UniProt | P55055 |
其他資料 |
肝X受体有两个亚型被分辨出来,分别是肝X受体α与肝X受体β,根据核受体命名规则这两个亚型分别被命名为NR1H3(LXRα)与NR1H2(LXRβ)。肝X受体的两个亚型在1994、1995年间先后被分离出来。肝X受体α是由两个研究小组独立发现的,他们分别授予其RLD-1[2]与LXR的名称。[3]这两个亚型核受体结构相同,DNA结合域与配体结合域中有77%的氨基酸序列保持一致。肝X受体α主要在肝脏组织细胞中表达,胰脏、脾脏与小肠中也有所发现,而肝X受体β则可在全身各处细胞中检测到。[4]
结构与作用过程
肝X受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带有不依赖配体的转录活化域的氨基端(N端)、带有两个锌指结构的DNA结合域、保证受体二聚化后仍能同DNA结合的铰链域、带有配体结合域的羧基端(C端)。[5][6]
作为孤受体,肝X受体需要先和视黄醇X受体(RXR)结合成二聚体才具有转录活性。这个二聚体同靶基因中的肝X受体反应原件(LXRE)结合进而调解这一基因的转录,肝X受体反应原件是一段被4个核苷酸隔开的6核苷酸重复序列。[7]在细胞内,肝X受体的配体为胆固醇衍生物的氧化物,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如T0901317[8]和GW3965也可作为配体激活肝X受体。[6]肝X受体同转录活化基因之间的作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当配体(激素)浓度低时,二聚体先和辅助阻遏物结合,抑制转录;激动剂同二聚体结合后辅助阻遏物脱离,完成初步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同已经活化的二聚体结合,完成转录过程。[4]转录过程中肝X受体或视黄醇X受体同配体结合都可以激发二聚体的活性。[6]
目标基因
肝X受体的目标基因多为胆固醇与脂肪的新陈代谢调解基因[9][7]:
- ABC:ATP结合盒转运蛋白的A1,G1,G5以及G8亚型,主要涉及胆固醇的排出
- ApoE:载脂蛋白E,与HDL形成有关
- CETP:胆固醇脂转运蛋白,甘油三酯的新陈代谢
- CYP7A1:胆固醇7α羟化酶,牵涉到胆固醇的新陈代谢
- FAS :脂肪酸和酶,脂肪生成与胆固醇酯化
- LPL :脂蛋白酯酶,参与甘油三酯的新陈代谢
- LXR-α:肝X受体自身
- SREBP-1c:甾醇调解元件结合蛋白,涉及脂肪生成与胆固醇酯化。
参考文献
- 王强,江渝. . 生理科学进展. 2009, 40 (2): 147–150 (中文).
- Apfel R, Benbrook D, Lernhardt E, Ortiz MA, Salbert G, Pfahl M. . Mol. Cell. Biol. October 1994, 14 (10): 7025–35. PMC 359232 . PMID 7935418.
- Willy PJ, Umesono K, Ong ES, Evans RM, Heyman RA, Mangelsdorf DJ. . Genes Dev. May 1995, 9 (9): 1033–45. PMID 7744246. doi:10.1101/gad.9.9.1033.
- 艾正琳,陈东风,王晓敏. (PDF).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15, 12 (16) [2011-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9) (中文).
- 王永胜、肖继、王德明. . 社区医学杂志. 2010, 8 (15) [2011-02-13]. 1672-4208(2010)15-002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
- 刘阳,常永生,方福德. (PDF).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29 (3): 430–5. 1000-503x(2007)03-0430-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吴静,张志文,管又飞. (PDF). 生理科学进展. 2004, 35 (1): 69–72.
- Schultz JR, Tu H, Luk A, Repa JJ, Medina JC, Li L, Schwendner S, Wang S, Thoolen M, Mangelsdorf DJ, Lustig KD, Shan B. . Genes Dev. November 2000, 14 (22): 2831–8. PMC 317060 . PMID 11090131. doi:10.1101/gad.850400.
- Edwards PA, Kennedy MA, Mak PA. . Vascul. Pharmacol. April 2002, 38 (4): 249–56. PMID 12449021. doi:10.1016/S1537-1891(02)00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