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
概述
具体到经济区,其是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包含农村、乡镇、城市等多种聚落类型的有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联系的地域综合体[2]。其形成的条件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环境、历史、经济、社会条件等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力量(多为国家意志)[3]。依照不同功能特征,经济区可以分为部门经济区、决策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三大类型[1]。
具体实践
在中国大陆,从改革开放始,中国逐渐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发展先行区。然而,是时国家层面只是给予宽泛的政策支持,并未有具体的规划纲要引导、指导三大区域发展为联系十分紧密的经济区。自21世纪始,中国大陆实行“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先后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4]。并先后具体意见、规划引导、指导各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如先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区域规划。
参考文献
- 赵群毅. . 北京社会科学. 2006, (2).
- 丁任重. . 天府新论. 1985, (4).
- 于光远. . 江汉论坛. 1986, (3).
- 杨小军. . 现代经济探讨. 2009, (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