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
红耳鹎,(学名:),又名红颊鹎,俗名高髻冠、高鸡冠、高冠鸟、黑头公、红屎忽等,是一种原产于亚洲热带的鹎属鸟类,后来作为观赏鸟被引入到世界各地。
红耳鹎![]()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鹎科 Pycnonotidae |
属: | 鹎属 Pycnonotus |
种: | 红耳鹎 P. jocosus |
二名法 | |
Pycnonotus jocosus Linnaeus, 1758 | |
![]() | |
异名 | |
Otocompsa emeria |
特征

红耳鹎和其巢

年轻的红耳鹎(3周大)
成鸟全长20~22厘米,翼展约28厘米,体重23~42克。头顶及枕部黑色,具长的直立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块斑,颊部白色,颊纹黑色,喉部白色,两侧自下颈达胸部各有一条黑色带纹,带纹后边缘转为褐色。上体、尾羽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2]。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亚种monticola具完整的黑色胸带[3]。雌鸟羽色似雄鸟,但黑羽均被替代为黑褐色[4]。亚成鸟眼下后方黑色而无红色块斑,尾下覆羽棕色。叫声为响亮不断的叽叽喳喳叫声,两或三音节短而甜的哨音鸣声wit-t-waet;也作悦耳的prroop声[3]。
主食
杂食性动物每日必须吃水果、昆虫、鸟粮、菜 ,少一种食物都会没营养 幼鸟时期:水果40%,虫30% 粮(最小食三款粮)30% 亚成鸟/成鸟时期:水果40% 虫20% 粮(最小食三款粮)30% 菜10% 主食木瓜(帮助吸收),面包虫去头/夹死头幼鸟时期每天15只上限,成鸟每日10只面包虫。[5]
繁殖
繁殖于3月至8月,筑巢于树上,窝卵数3至4枚,卵粉色,密布褐色斑纹[2]。
亚种
保护措施
在中国大陆,红耳鹎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红耳鹎 |
-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数据报含说明此物种被编入近危级别的原因
- 郑光美; 张词祖. (M) .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 ISBN 7-5038-3086-7.
-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M) . 何芬奇.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ISBN 7-5355-3224-1.
- 钱燕文. (M)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ISBN 7-5349-1564-3.
- .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4).
- ISSG Database: Ecology of Pycnonotus jocosus http://www.invasivespecies.net/database/species/ecology.asp?si=1230&fr=1&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外部链接
- 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1)鸣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观鸟会鸟鸣集
- 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2)鸣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观鸟会鸟鸣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