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质症
紫质症(英语:,又称噗瑳症、或吡咯紫质症),是因紫质堆积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会对皮肤及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影响神经系统的这一类紫质症,症状发作十分迅速,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又称为急性紫质症。发作时的症状有腹痛、胸痛、呕吐、认知混乱、便秘、发烧、高血压及心跳过速等[1][2][3],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天至数周[2]。可能的并发症有瘫痪、低血钠症和癫痫发作[3];乙醇、吸烟、内分泌的变化、断食、压力或服用特定的药物都可能引起疾病的发作[2][3]。如果疾病进犯皮肤,阳光直晒可能会引起水泡或搔痒[2]。
紫质症 Porphyria | |
---|---|
同义词 | 卟啉症 |
![]() | |
左侧为刚刚采集的患者尿样,右侧为阳光下暴晒三天后的尿样,已经变为紫色 | |
类型 | 遗传性代谢缺陷、inborn disorder of porphyrin and haem metabolism[*]、genetic photodermatosis[*]、metabolic skin disease[*]、photodermatosis[*]、nephropathy secondary to a storage or other metabolic disease[*]、疾病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内分泌学 |
ICD-11 | 5C58.1 |
ICD-9-CM | 277.1 |
MedlinePlus | 001208 |
Orphanet | 738 |
许多类型的紫质症是遗传自双亲之一或两者皆有,是因负责合成血基质的基因之一发生突变造成[2]。疾病的遗传模式可能为自体显性、自体隐性或是X性联遗传。而其中有一型缓发性皮肤病变紫质症,可能肇因于肝脏内铁质的增多、C型肝炎、酒精或爱滋病。疾病的生理病理机转造成血基质的生成数量减少,参与血基质制造的原料则堆积。紫质症也可以借由骨髓是否受影响来分型[1]。一般而言,诊断时需通过血液、尿液和粪便检查来进行;基因检测则可以用来确认是否为特定的突变[2]。
紫质症治疗方式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病患的症状,紫质症皮肤病变的治疗方法为避免阳光照射。急性紫质症的治疗方法则可能为静脉给予血基质或葡萄糖溶液。少数状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肝脏移植[2]。
紫质症精确的盛行率目前并不清楚,估计落在每五万人中一到一百人之间[1];世界各地的盛行率也不尽相同[2]。一般认为最普遍的类型是缓发性皮肤病变紫质症[1]。早在公元前370年,希波克拉底已留有相关记述。1871年德国生化学家菲力克论述了此症的生理病理机转 。紫质症的学名 源自希腊语的 (porphura),意为「紫色」,意指发病时患者尿液可能呈现紫色[4] 。
种类
分为两大类:肝性、红血球生成性。
- 肝性紫质症(Hepatic porphyrias)
- 急性间歇性紫质症(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 缓发性皮肤病变紫质症(cutaneous porphyrias tarda[5])
- 遗传性粪紫质症
- 异位型紫质症
- Aminolevulinate dehydratase deficiency porphyria (ALADP)
- 红血球生成性紫质症(Erythropoietic porphyrias)
- 先天性红血球生成性紫质症
- 红血球生成性原紫质症(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
- Harderoporphyria
参考
- . GHR. July 2009 [2016-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 . NIDDK. February 2014 [2016-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 Stein, Penelope E.; Badminton, Michael N.; Rees, David C. .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2017-02, 176 (4) [2022-07-23]. PMID 27982422. doi:10.1111/bjh.14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7) (英语).
- . Elsevier. 2014-08-01: 1488 [2019-08-04]. ISBN 978-0-12-386457-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英语).
- . 星岛日报 (香港版). 2009-04-18: A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