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特·金里奇

紐頓·勒羅伊·“紐特”·金里奇英語:1943年6月17日美國共和黨政治人物作家。从1979年起至1999年担任佐治亚州第六国会区的国会众议员,并于1995年至1999年担任众议院议长。

紐特·金瑞契
金瑞契攝於2022年
 美國第50任眾議院議長
任期
1995年1月4日—1999年1月3日
前任汤姆·弗利
继任丹尼斯·哈斯特尔特
 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黨鞭
任期
1989年3月20日—1995年1月3日
领袖羅伯特·米歇爾
前任迪克·切尼
继任大衛·鮑尼爾
 美國聯邦眾議員
任期
1979年1月3日—1999年1月3日
前任約翰·弗萊恩特
继任強尼·艾薩克森
选区喬治亞州第6選區
个人资料
出生Newton Leroy McPherson
(1943-06-17) 1943年6月17日
 美國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
政党共和黨 共和黨
配偶Jacqueline May "Jackie" Battley(1962年-1981年)
Marianne Ginther(1981年-2000年)
Callista Bisek(2000年-)
儿女2女
宗教信仰天主教(2009年-)

1970年代,时为佐治亚大学历史及地理学教授的金里奇於1978年11月赢得美国众议院佐治亚州第六国会区众议员选举,他也是首个在该选区当选的共和党人,并于1989年至1995年期间担当众议院少数党党鞭。纽特·金里奇是共和党革命性政纲——“美式契约”的起草人之一,凭借此政纲的主导历程,金里奇领导共和党在1994年国会选举大获全胜,结束了民主党长达四十年的多数党地位,被稱為“共和黨革命”。[1]1995年,金里奇獲時代杂志年度風雲人物以肯定其“终结民主党四十年执政地位的影响力”。作为众议院议长的金里奇监督了众议院在1997年通过的福利改革法案和资本利得税削减相关法案。金里奇也被认为在之后的几次联邦政府停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97年4月2日,金里奇率領美國國會訪問團抵台訪問,會見了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副總統連戰[2],以時任眾議院議長的身分成為1979年美國中華民國斷交以來訪台級別最高的美國官員,直至2022年南希·佩洛西再以众议院议长的身分访问台湾

在1998年拉链门丑闻的背景下,金里奇领导众议院以党派投票的方式弹劾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然而此举未能被选民认同,导致1998年期中选举原应有所斩获的共和党遭受小败,同时金里奇的婚外情亦被揭发而深陷丑闻。随后众议院通过金里奇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谴责议案,由于来自同僚的政治压力,金里奇于1998年11月6日辞去众议院议长职务[3][4],并于1999年1月3日辞去众议院议员职务。[5]

在离开众议院后,金里奇仍积极参加公共政策辩论,担任政府政治顾问,创立领导了数个政策智库。金里奇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试图竞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并在竞选的几个阶段被认为是潜在领先者。[6]尽管金里奇在南卡罗来纳州初选中后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但他最终未能赢得足够的初选选票以维持候选资格,因此于2012年5月退出了竞选,并支持最终被提名的米特·罗姆尼。其后,金里奇被視為唐纳德·特朗普的重要政治盟友,位列特朗普在2016年总统选举中的竞选伙伴名单。[7]

早期生活

1943年6月17日,金里奇在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斯堡的当地医院出生,起初被名为纽顿·勒罗伊·麦克弗森。他的母亲凯瑟琳·"基特"(née Daugherty;1925-2003)和生父纽顿·塞尔斯·麦克弗森结婚时年仅16岁与19岁,未成熟的婚姻生活致使然而这段年轻夫妇的婚姻并不长久。金里奇据有大不列颠群岛除威尔士地区的祖先血统(及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以及日耳曼血统。

1946年,他的母亲嫁给了曾在韩国和越南服役的职业军官—罗伯特·金里奇(1925-1996),而后者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养父。他们於1956年全家搬到了欧洲,在法国奥尔良和德国斯图加特生活了一段时间。

金里奇有三个同母异父的姐妹,分别为坎迪斯、苏珊·金里奇以及罗伯塔·布朗。金里奇早年生活并成长于哈默斯敦(其出生地哈里斯堡附近)和他养父服役的军事基地附近。那时他一家皆信仰路德宗(其后改信为天主教)。1960年,在他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全家搬到了乔治亚州的本宁堡。1961年,金里奇从佐治亚州哥伦布市的贝克高中毕业,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数学老师杰奎琳·梅·巴特利,并在后来与其结婚。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对政治感兴趣。当他与家人还住在法国奥尔良时,金里奇曾参观了凡尔登战役的遗址,知晓了在法国人民所做出的牺牲并因此了解了政治领导的重要性。

于1965年毕业于埃默里大學历史系、1971年获得杜蘭大學博士学位,专业是现代欧洲历史。當選眾議員之前,他曾在西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和地理系擔任副教授。在越南战争期间,金里奇因为是学生和父亲地关系而获得延期服兵役的礼遇。

政治生涯

眾議院議長紐特·金里奇

1978年在喬治亞州當選國會眾議員,此後多次連任。1989年,金里奇成為眾議院少數黨黨鞭。

1994年,他率領共和黨在1994年的期中選舉中,取代民主黨成為美國國會的多數黨,並且終結了民主黨在國會長達40年多數黨的地位,開始共和黨長達12年主導國會的時代。金里奇上任眾議院議長後,在共和黨特別的是與《美國有約(Contract with America)》政治宣言(1994年11月大選前,由367名共和黨國會議員候選者聯名簽署所提出的一項立法議程,該約定列舉10項法案,共和黨人宣誓要在1995年1月起的眾議院會期最初的百日之內,就這些法案進行辯論並付表決,最後他們達成了)。金里奇在1994年領導共和黨取得國會的控制權後,藉共和黨的多數黨地位迫使克林頓总统調整政策,金里奇任內雖然與克林頓总统保持合作關係,國會並通過平衡預算,但金里奇同時與克林頓总统競逐政治主導權。在1995年美國政府停擺和1998年克林頓彈劾案中,金里奇的影響力均至為關鍵,後者使克林頓成為第二位被彈劾的美國總統。

1997年1月21日,美国众议院以投票決議严重谴责众议院议长金里奇,原因是他倡议成立一个团体不当使用免税捐款,触犯了美国税法。众议院还对金里奇处以30万美元罚款,使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受到严厉谴责的众议院议长。

金里奇担任众议院议长时,共和党曾由於总统克林顿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性丑闻發起弹劾。当时金里奇是领军人物,但金里奇私底下却几乎與克林顿一样,有自己的婚外情。事发后,金里奇被美國媒体称为“虚伪丑陋的政治家”。1998年的期中選舉,共和黨在眾議院的席位減少了5席,金瑞契也因此辭去了眾議院議長的職務,並辭去眾議員一職。

2007年,外界曾一度認為他將參與共和黨內的總統初選,但最後他本人表示不會參加。後來金里奇投入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共和黨黨內初選,是頗受看好的競选人之一;但在5月2日宣布退出初选。[8]

作為《與美國的合約》一書的合著者,紐特·金里奇是共和黨於1994年眾議院「勝利的前線」的一員。

個人生活

金里奇有三次婚姻。

1962年,他在19歲時和自己的高中數學老師、26歲的Jacqueline May "Jackie" Battley結婚,育有兩女。[9][10]

1981年,他和Jackie離婚,和第二任妻子Marianne Ginther結婚。

2000年,他和Marianne離婚,和現任妻子Callista Bisek結婚。

宗教上,金里奇先後參加過信義宗美南浸信會,2009年跟隨現任妻子Callista改信天主教並受洗。金里奇稱他這麼做是因為2008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訪美受到感動;由於天主教會宣布他先前的兩段婚姻無效,因此他可以領聖餐[11]2017年12月23日,Callista擔任美國駐教廷大使

參見

註釋

  1. . NPR. December 8, 2011 [February 1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7, 2016).
  2. . 中央社. 2022-08-01 [202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3. . CNN. November 6, 1998.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5, 2016).
  4. Dickinson, Tim. . Rolling Stone. January 26, 2012 [September 9,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0, 2018).
  5. . PolitiFact. [2020-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2, 2019) (英语).
  6. . PoconoRecord.com. December 6, 2011 [2011-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1, 2018).
  7. . : 146 [October 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6, 2018).
  8. 2012年05月03日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9. Russakoff, Dale. .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8, 1994: A1.
  10. Cox, Major W. . Montgomery Advertiser. January 4, 1995 [January 21,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8, 2010).
  11. . Politico.com. [May 1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8).

外部連結

榮銜
前任:
若望·保禄二世
時代年度風雲人物
1995年
繼任:
何大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