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乐团
管乐团(英语:,亦称wind band、symphonic band、symphonic winds、wind orchestra、wind symphony、wind ensemble、symphonic wind ensemble)是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以及打击乐器所组成。它多变的曲目包括原创的管乐曲、改编的古典音乐、轻音乐、以及流行音乐。虽然管乐团跟行进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很接近,但是管乐团的主要目的是管乐合奏。
背景
中华民国(台湾)
早在1942年,仍属日本辖下的台湾地区就有多达53个管乐队[1]:1,多于婚丧喜庆等仪式场合担任伴奏角色,其成员与活动并不特别受到重视。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来台,重视军乐发展,并将军乐队引进各级学校[2]:23。1951年7月政工干校成立,下设的业科班音乐组亦开办专门的音乐教育课程[注 1],学生须接受和声、对位、配器等理论教育。历经军、民两方多年推动,管乐教育资源始日益健全,此外演奏人才陆续学成归国,也促成一股蓬勃的台湾管乐发展现势。除军方系统外,民间各级学校也陆续筹组乐队或仪队,以师大(1950年)、台大(1954年)及北一女中(1963年)等为其中代表。1976年,「自强管乐队」成立,而后更名为「幼狮管乐团」[注 2],此乐团对台湾管乐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979年,台北市立交响乐团辖下的「台北青少年管乐团」成立,同属台湾管乐界重要的里程碑[1]:73。
管乐师资横跨军、民两界的现象,乃是时局所致,战时的政军关系密切,各单位间尤其以不分彼此的方式相互协助,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共同担负教育的责任[1]:58–9。也因此,在台湾管乐合奏的早期发展历程中,军乐体系演奏者的贡献甚钜,举凡樊爕华、许德举、薛耀武、刘天林、毕学富等人,对于后辈管乐人才的养成皆有相当的影响性。
军民合作的台湾管乐文化,在1980年代后逐渐式微,随着专业师资和设备的扩充,民间管乐活动已经能够自给自足[1]:61。台湾管乐协会指出,台湾的小、中学,以及大专院校等场域,在2007年合计约有1,500个管乐团队之多[1]:99。另根据教育部国教司统计,2007年台湾「共有2,941校有艺团,有1,997,269位国中小学生至少会吹奏一样乐器」[1]:83,显示随着管乐艺才教育成果逐渐壮大,基层学生也从中直接受惠,凡此皆是管乐文化在台湾稳定发展的正面现象。
注释
参考数据
- 参照
- 文献
- "Band", Grove Music Online ed. L. Macy Grove Music Online: subscription on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Berz, William, "What's in a Name?," Tempo, 52 no. 1 (November 1997): 28-29.
外部链接
- Florida Bandmasters' Association list of concert music
-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ymphonic Bands and Wind Ensem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Community-Mus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for community band musicians and conductors
- Directory of American Community Concert Bands and Wind Ensembles
- Directory of Canadian Community Concert Bands and Wind Ensem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rt of the States: symphonic band works for symphonic band by American composers
- Brassmusic.Ru — Russian Brass Commun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