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基
歷史
筷子基原為沙洲,古時稱為「赤洲」。
- 1920年代,這裡填成狹長土地,在此地的東邊架了小橋連至白朗古將軍大馬路,南北水面分別為筷子基南灣、北灣。
- 1932年,這塊土地上面建了14座兩層的平房且分成兩排,稱為五二八坊,以紀念1926年發生的五二八革新[1]。由於平房構城的形狀好像一雙筷子,故這裡又名筷子基。
- 1940年代,筷子基東邊小橋處填平,從此和澳門半島連成一體。
- 1970年代,筷子基的東北填出了新土地,蓋了十多棟大廈。
- 1980年代,上述平民房屋相繼被拆且改建成大廈。此外,筷子基也進行了填海工程,與新橋和沙梨頭連在一起。
位於現時筷子基衛生中心位置,1990年代仍是木屋區(約於1997年完全拆卸),木屋沿河而建,而在木屋旁的木廠(截止2021年4月仍在)下方,設有一個大型去水渠,而木屋的另一旁,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島(約籃球場大小),島上佈滿香蕉和芋頭,中央設有一間小茅屋,當時,從筷子基走向紅街市,並沒有直接道路,往往要繞道而行。 且現時筷子基衛生中心旁邊的一條街,有著一條街,名叫瓜菜街。是筷子基市民買菜的第二大地方(第一是紅街市)
區內重要設施
- 逸園賽狗場
- 筷子基活動中心
交通
公共巴士總站
以筷子基命名之街道或地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筷子基 |
- 《就筷子基平民大廈保育問題文物大使協會促特府回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華僑報》二零一零年一月三日號
- 《中國建築文物、亞洲建築師會金獎作臨清拆危機》 - 《葡華報》二零一零年一月廿二日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