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坎城影展
第26屆坎城影展於1973年5月10日至25日舉行。國際影展最高獎由傑瑞·沙茲堡執導的《稻草人》和艾倫·布里吉斯執導的《受僱者》獲得。[2]
开幕影片 | 神咒 |
---|---|
闭幕影片 | 難補情天恨 |
举办地点 | 法國坎城 |
创办时间 | 1946 |
颁发奖项 | 國際影展最高獎 |
放映数目 | 24(正式競賽片)[1] 14(非競賽片) 7(短片) |
举行日期 | 1973年5月10日 | – 1973年5月25日
官方网站 | festival-cannes |
開幕片由大衛·格林執導的《神咒》[3][4] ,閉幕片由薛尼·J·佛里執導的《難補情天恨》。[5] 菲利普·莫拉的紀錄片《卍字》通過展示阿道夫·希特勒的日常生活和社交生活,引起了負面反應並在觀眾中引起了騷動。[6]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的《聖山》因其對極端暴力的描述而在電影節上引起了爭議。[7]
主競賽評審
以下人士被選為長片和短片的評審:[8]
長片
- 英格麗·褒曼:演員(評審團主席)
- 讓·德拉努瓦:演員
- 勞倫斯·達雷爾:小說家
- 魯道夫·蘭達:演員
- 博萊斯瓦夫·米哈萊克:編劇、評論家
- 弗朗索瓦·努里西爾:記者
- 利奧·佩斯特利:作家
- 薛尼·波拉克:導演
- 羅伯特·伊萬諾維奇·羅日傑斯特文斯基:詩人
短片
- 羅伯特·恩里柯:導演(短片評審團主席)
- 薩繆爾·拉謝茲:影評人
正式競賽長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安娜與狼》 | Ana y los lobos | 卡洛斯·索拉 | 西班牙 |
《美人》 | Belle | 安德烈·德爾沃 | 比利時、 法國 |
《伐木工人的死亡》 | La Mort d'un bûcheron | 吉爾斯·卡爾 | 加拿大 |
《伽瑪射線對月球萬壽菊的影響》 | The Effect of Gamma Rays on Man-in-the-Moon Marigolds | 保羅·紐曼 | 美國 |
《伊萊克特勒在滑翔藍天》 | Electra Glide in Blue | 詹姆斯·威廉·格爾西奧 | 美國 |
《奇幻星球》 | La Planète sauvage | 赫內·拉魯 | 法國、 捷克斯洛伐克 |
《遙遠的西部》 | Le Far West | 雅克·布雷爾 | 比利時、 法國 |
《神咒》 | Godspell | 大衛·格林 | 美國 |
《最後的盛宴》 | La Grande Bouffe | 馬可·菲爾瑞 | 義大利、 法國 |
《受僱者》 | The Hireling | 艾倫·布里吉斯 | 英国 |
《冷血醫生》 | Bisturi, la mafia bianca | 路易吉·贊帕 | 義大利 |
《沙漏下的療養院》 | Sanatorium Pod Klepsydrą | 沃伊切赫·哈斯 | 波蘭 |
《宴請》 | L'Invitation | 克勞德·高雷塔 | 瑞士 |
《初戀的故事》 | Jeremy | 亞瑟·巴隆 | 美國 |
《愛與無政府》 | Film d'amore e d'anarchia, ovvero: stamattina alle 10, in via dei Fiori, nella nota casa di tolleranza... | 里娜·韋特繆勒 | 義大利 |
《母親與妓女》 | La maman et la putain | 尚·尤斯塔許 | 法國 |
《獨白》 | Монолог | 伊利亞·阿維爾巴赫 | 蘇聯 |
《幸運的人!》 | O Lucky Man! | 林賽·安德森 | 英国 |
《少一個哈姆雷特》 | Un Amleto di meno | 卡梅羅・班內 | 義大利 |
《另一個幻象》 | La otra imagen | 安東尼·里巴斯 | 西班牙 |
《裴多菲73》 | Petőfi '73 | 費倫茨·卡多斯 | 匈牙利 |
《稻草人》 | Scarecrow | 傑瑞·沙茲堡 | 美國 |
《承諾》 | A Promessa | 安東尼奧·德·馬其多 | 葡萄牙 |
《我們要上校》 | Vogliamo i colonnelli | 馬里奧·莫尼切利 | 義大利 |
非競賽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哭泣與耳語》 | Viskningar och rop | 英格瑪·伯格曼 | 瑞典 |
《日以作夜》 | La Nuit Américaine | 法蘭索瓦·杜魯福 | 法國 |
《傀儡家庭》 | A Doll's House | 約瑟夫·羅西 | 英国 |
《未來衝擊》 | Future Shock | 亞歷山大·格拉斯霍夫 | 美國 |
《聖山》 | The Holy Mountain |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 | 墨西哥 |
《難補情天恨》 | Lady Sings the Blues | 薛尼·J·佛里 | 美國 |
《羅煒茜》 | Lo Païs | 傑拉德·蓋倫 | 法國 |
《奥利维埃·梅西安和小鳥》 | Olivier Messiaen et les Oiseaux | 麥可·法諾 丹尼斯·圖爾 | 法國 |
《世紀畫家畢加索,1900-1973》 | Picasso, Peintre Du Siècle 1900-1973 | 勞羅·文丘里(Lauro Venturi) | 法國 |
《愛情故事的故事》 | L'Impossible Objet | 約翰·法蘭克海默 | 義大利、 法國 |
《卍字》 | Swastika | 菲利普·莫拉 | 英国 |
《八幻片》 | Visions of Eight | 米洛斯·福曼 克勞德·雷路許 尤里·奧澤羅夫 梅·柴特琳 市川崑 約翰·史勒辛格 亞瑟·佩恩 麥可·普夫勒加爾 | 美國 |
《瓦茨史塔斯》 | Wattstax | 梅爾·史都華 | 美國 |
《我們再次無法回家》 | We Can't Go Home Again | 尼古拉斯·雷 | 美國 |
正式競賽短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1812年》 | Az 1812-es év | 桑多爾·雷森布赫勒 | 匈牙利 |
《格格不入》 | Balablok | 布雷夫·波賈爾 | 加拿大 |
《手語》 | Langage du geste | 卡邁·勒·沙伊赫 | 沙烏地阿拉伯 |
《國璽線》 | La Ligne de sceaux | 讓-保羅·托洛克 | 法國 |
《斯卡恩1972》 | Skagen 1972 | 克勞斯·威克(Claus Weeke) | 丹麥 |
《太空男孩》 | Space Boy | 蕾娜特·德魯克斯(Renate Druks)[9] | 美國 |
《頭顱》 | La Tête | 埃米爾·布爾熱(Émile Bourget) | 法國 |
獎項
參考資料
- .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December 2013).
- . cinema-francais.fr. [4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法语).
- . nytimes.com. May 12, 1973 [13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5).
- . news.google.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 . itnsource.com. [14 July 2017].
- . Los Angeles Times. 7 February 1992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 . ifccenter.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8).
- .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 . [202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7).
- . cannes-fest.com. [1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4) (法语).
- . fipresci.org. [30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 . imdb.com. [30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6).
其他媒體
- INA: Opening of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法文)
- INA: Interview with Jerry Schatzberg for Scarecr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法文,英文)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