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
笑话的结构
几乎所有笑话都包含两个组成:第一是笑话开头(例如:有一天,面包与肉包发生争执...),第二是笑点,是一个意想不到,或是与现实完全相反的情节或关键,也是一个笑话最重要的部分,且这个笑点能不能让听众感到好笑,将成为这个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心理学
人为什么要笑,已是现今的一个研究课题及方向(有可能是严肃的)。
最常见的理论有「失阶-解惑」理论[1],这个理论认为当不一致性(incongruity)或不符合预期或传统思维模式的元素存在一个对话时,人们会产生一种认知紧张(cognitive tension),导致情绪的不确定性。为了舒缓这种不一致的感觉,人们会通过寻找新的解释和理解去恢复认知平衡的目的。而幽默本身被定义为这个寻求过程的成功成果,当人们找到了令人滑稽或令人愉快的解决方法时,认知紧张会得到缓解,情感会由紧张转为愉悦,从而产生幽默的感觉。故此,一个笑话应该要包括『前设/背景设置』,『观众期待某个方向出现』,『失阶』产生,『猜想/解惑』四个部分,就此,幽默感也由此而出现。由此这也解释了:当观众进入了『我接下来要听笑话』的缺省,很容易觉得不好笑的情况。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讨论包括『幽默的优越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以及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普遍的想法是,一个人嘲笑他人的不幸,因为这些不幸在他人缺点下证实了他的优越性。[2] 柏拉图引述苏格拉底说,这些特征表现出了自我愚昧。[3]根据亚里士多德,我们嘲笑劣等或丑陋的人,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优越感感到高兴。[4] 优越感通常是基于群体的不足或与社会内部规范的偏离。[5]这也导致一些挖苦类型、地狱梗、低级笑话这类笑话为何会引起部分观众的『快乐』。
笑话类型
职业型笑话
职业型笑话中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某种行业的人的弱点讽刺该职业。
- 律师笑话
在美国一些地区有许多关于律师的笑话,因为当地的律师给人印象不佳、贪财的形象:
- Q: 当你和一个杀人凶手、一个强暴犯和一个律师被困在房子里,你的手枪只剩两颗子弹,你会怎么做?
- A: 射律师两枪。
造句笑话
- 十分——妹妹国语只考了十分,真是丢脸!
- 吃香——我喜欢吃香蕉,也喜欢吃芭乐。
- 便当——小英把大便当成早上做的第一件事。
- 马上——我骑在马上。
问答式笑话
- 鸡为什么要过马路?答:因为牠要到马路的另一端去。
- 为什么飞机要叫飞机?答:因为它会飞。
- 小明走到桥中间,前有狼,后有虎,结果他还是过去了。他是怎么过去的?——晕过去的。
冷笑话
冷笑话是指由于笑话本身因为谐音、谐义、翻译、省去主语、不同逻辑、断语及特殊内容等问题,或是由于表演者语气或表情等原因,导致一个原本好笑的笑话变得与一般笑话感觉不同,较难以发笑,不过并不代表不好笑,而也是幽默的一种表现。
有的冷笑话经细想又会发掘不少微妙之处,有时冷笑话不好笑就是该则笑话唯一的笑点,冷笑话现在广泛流行于网络、电视节目、书籍、杂志之中,坊间不乏冷笑话的高手。
常见冷笑话:
- 为甚么模范生常被绑架?---因为他一脸好榜(绑)样
- 有一天有一个记者访问冰块毕生的梦想,冰块回答:「我想退伍,因为我已经当冰(兵)很久了」
- 有一天小美问小明说:「你们家是开甚么的啊?」小明说:「我爸是开法拉利的,我妈是开保时捷的」,小美一听吃了一惊就再追问:「哇那你是开甚么的啊?」,小明回答:「喔!我开玩笑的」
- 公鸡最喜欢哪个品牌?---无印良品MUJI(母鸡)
- 有一天马克杯跟玻璃杯走在路上,迎面一辆车疾驶过来,路人大叫小心啊!结果玻璃杯破了,马克杯毫发无伤,为甚么?---因为马克杯有耳朵
- 陶晶莹玩抖音,猜一句成语---晶莹剔透(Tic Tok)
- 有一天张雨生走进森林扛了一块木头出来,猜猜木头怎么来的?---与生俱来的(雨生锯来的)
- 韩国艺人中谁的车最容易被偷?---车太铉(炫)
- 有一天有一对情侣吵架,女生就很生气的夺门而出,男生就急忙追出去,把门夺回来。
- 大便和小便是好朋友,有一天大便死了,小便就说:「我好想大便」
- 医生问小明:「如果把你一边耳朵割掉你会怎么样?」,小明答:「我会听不见」,医生又问:「那再割掉另一个耳朵呢?」,小明答:「我会看不见」,医生问他为什么...小明:「因为我有戴眼镜」
相关链接
-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 M.P. Mulder, A. Nijholt (2002) "Humour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 (页面存盘备份,存于互联网文件馆)
- Plato, Philebus 49b ff.
- Poetics, 1449a, p. 34-35.
- Goldstein, Jeffery. Theoretical notes on hum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6, 26 (3): 104–112. doi:10.1111/j.1460-2466.1976.tb019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