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驚嚇

突發驚嚇英語:),俗称一惊一乍,是一種常用於恐怖電影和恐怖電子遊戲的手法,旨在透過影像或事件的突然轉變來使觀眾大驚失色,通常會伴隨著巨大或駭人的聲音[1][2]。突發驚嚇被描述為「構成恐怖電影基本零件之一」[2]。突發驚嚇通常會出現在電影中的一段平靜、安靜、觀眾不期待會發生任何驚人內容的時間帶裡[3],或是為了回報觀眾長期的懸念而出現。[4]

前面的轉角可能會有恐怖的物體等著你

一些評論家認為用突發驚嚇來嚇唬觀眾是一件很偷懶的事[5],並認為恐怖作品在近幾年來因為過度依賴對話導致江河日下,這是現代恐怖電影的陳腔濫調。[6]

使用於電影

1980年代以前,突發驚嚇在恐怖電影裡是一個相對少見的事件,但在80年代初、因為砍殺電影這個子類型受到歡迎而越來越常見。[7]

1976年的電影《魔女嘉莉》是第一部有現行突發驚嚇的作品[8],當電影結束時出現的場景「某個已消亡的惡黨死而復生」被認為是1980年電影《十三號星期五》中突發驚嚇的靈感來源。[9]

1979年的電影《奪命電話》使用突發驚嚇手法同時為主角與觀眾突然揭示反派的現身,電影劇本作者William Cheng 認為這種手法能「突然抽掉主角和觀眾間的保護牆,讓觀眾在家裡也能感覺到入侵者更接近他們。」[10]

2009年的《地獄魔咒》內使用了突發驚嚇[4],導演山姆·雷米表示他正是想製作一個能讓觀眾如「嚇一跳」的字面意思上跳起來的恐怖電影。[11]

使用於電子遊戲

1996年的《惡靈古堡》經常以第一個使用突發驚嚇的電子遊戲案例而被引用。當玩家在穿過遊戲中一些走廊和大廳時,背景音樂音量會逐漸降低,接著殭屍狗便會伴隨巨大聲響張牙舞爪地襲來。

曙光》被稱為「一卡車的突發驚嚇」,評論家雖然讚譽遊戲將突發驚嚇運用得當,但也認為隨著玩家的遊戲時間變長,突發驚嚇的效果也不足以嚇到玩家了。[12][13]

2014年的《玩具熊的五夜後宮》被評價為「現場直播用的傑作」,部份的原因便是使用了突發驚嚇。[14]

使用於廣告

2004年,來自德國的含咖啡因能量飲料K-fee (Kaffee)發佈了一系列廣告,廣告裡包括一些平靜的影片,例如緩緩駛過草地的車、或在海灘上望著彼此的愛侶,接著、畫面會被突如其來的殭屍或石像鬼打斷,牠們還會發出駭人尖叫來嚇唬觀眾。這些廣告的標語是「你從來沒有這麼清醒過」,用以模擬能量飲料對飲用者的影響。[15][16]

在網際網路上

在網際網路上,有一些旨在嚇唬使用者的圖像、影片、程式使用了突發驚嚇的手法,這種手法可能會以一張巨大的臉配合大聲尖叫來表現。[17][18]

網際網路突發驚嚇的早期例子是Jeremy Winterrowd設計的《The Maze》[18],這個程式偽裝成一款電腦遊戲,玩家運用滑鼠操控藍色方塊按著指定的路線前進,並且不能觸到週遭的牆壁,牆壁會越來越狹窄、而部份玩家為了看清畫面、就會讓臉更貼近螢幕。遊戲起初,玩家會在碰到牆壁時返回遊戲選單,但如果玩家到了第三個關卡的某個階段,無論玩家有沒有碰到牆壁,蕾根·麥可尼爾[註 1]都會突然出現在螢幕上以嚇唬玩家。

在YouTube等影片分享網站興起後,嚇人的影片從電子郵件連鎖信的形式轉變為記錄反應的影片,使用者在觀看他人推薦給它的影片前會用攝影機進行拍攝,並將自己的觀影過程(多半是被嚇到的過程)上傳並分享。一個值得矚目的嚇人影片是2006年由名為「Can't We All Just Get Along?」的用戶上傳至YouTube上的[19],在那段影片裡,一群男孩在玩遊戲《Maze》,當上述的駭人景象出現後,男孩驚聲尖叫並大力拍打電腦螢幕,之後跑到拍攝者旁嚎啕大哭。至2017年,該影片已經有2700萬次瀏覽。[20]

注释

  1. 電影《大法師》裡的角色,琳達·布萊爾

參考來源

  1. John Muir. . Hal Leonard Corporation. 2013 [2015-01-01]. ISBN 1-4803-6681-1.
  2. Bryan Bishop. . The Verge. 2012-10-31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3. Danny Draven. . Taylor & Francis. 2013: 52. ISBN 1-136-07078-8.
  4. John Rosenberg. . Taylor & Francis. 2013 [2014-12-24]. ISBN 1-136-04073-0.
  5. Lucas Sullivan. . GamesRadar.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9).
  6. Diaz, Pedro. . Movie Pilot. 2015-02-08 [2015-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4).
  7. .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8. . bloody-disgusting.com. 2012-10-18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9. David Konow. . Macmillan. 2012: 354 [2016-03-10]. ISBN 1-250-01359-3.
  10. William Che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100 [2015-01-01]. ISBN 0-19-99699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11. Blair, Iain. . Post Magazine. 2009-07-01 [2013-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2).
  12. McElroy, Griffin. . Polygon. 2014-04-29 [2014-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13. . EDGE. 2014-05-01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14. Riendeau, Danielle. . Polygon. 2014-11-13 [2015-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5. Louis, Rosie (17 April 2014). "10 Of The Creepiest Commercials to Every Hit the Small Scre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Listverse. Retrieved 30 January 2015.
  16. Asis, Adrian. (28 September 2014). "The Scariest Screamers to Prank People This Hallowe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Richest.com. Retrieved 30 January 2015.
  17. Osborne, Doug. . geek.com. 2010-11-17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8. Menning, Chris. . urlesque.com. 2010-10-13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19. . 2006-05-20 [2017-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YouTube.
  20. Middleton, Jason. Documentary’s Awkward Turn: Cringe Comedy and Media Spectatorship. Routledge, 20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