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小說)

秧歌》是張愛玲於1955年創作的小說,描寫小村莊農人金根一家在飢餓之中掙扎求存的故事,反映了土改後中國大陸的農村生活。小說最初以英文寫作發表,後由張愛玲本人譯成中文。[1][2]

秧歌
2010年張愛玲典藏版封面
原名秧歌
作者張愛玲
类型小說
系列張愛玲典藏
语言中文
故事背景地點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维基数据
發行
封面設計吳欣潔
出版机构今日世界出版社
出版時間1954年
出版地點香港
页数205
规范控制
ISBN978-957-33-2620-5
OCLC

故事簡介

該書描寫中國共產黨治下的農村生活,農民面對鄉村幹部、軍人、農會等多方剝削,艱難渡日。故事背景設定於土改完成之後。以譚村的農民金根和其妻月香為主要人物。金根為人訥言而善良,是村裡的勞模——勞動模範。月香則精明而善於處事,本在上海幫傭維生,後因聽信人民政府「窮人翻身」的說法而「還鄉生產」。其時各路的重利盤剝雖已解除,卻又由地方政府總其成,又常有些不得不參加的政治活動。村民雖由原地主手中分得田地、農具、及一些無用奢侈品,但因政府的統購統銷,稼穯維艱,對自身經濟情況並無助益。在貧困的小鄉村中,鄉親們相濡以沫,但普遍性的困頓使大家誰也幫不了誰。反不如本來還有土財主時可堪救濟。村裡的領導王霖同志,和下鄉取材的劇作家顧岡對於自身的過去各有心病,對於並不知其底細的對方也有所提防。在人為的飢饉中,所有人都因基本生理需求不得滿足而氣怒,原有的人情禮數只會拖累自己。顧岡不得不經常藉故到鎮上,進點私房點心解飢。這樣的行為改變了周遭的人對他的看法。最終,爲了給四鄉的軍屬拜年農會給每家攤派半只豬和四十斤年糕的不樂之捐。因搜刮過甚,激起民變,王同志不得不率同民兵對糧倉中搶糧的老百姓放槍,民眾逃散。事後為求卸責,聲稱是“反革命份子”所為。金根負傷,夫婦出逃,女兒阿招在混亂中被人群踩踏致死。月香求金根之妹金花收留未果。逃不動的金根為免禍延妻子,趁隙投水自盡。一無所有的月香復逃回兩夫妻的家中。當晚有個女人燒掉了村中的糧倉,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王同志又徵了一筆錢善後,顧岡利用整個故事寫成了劇本。[3]

寫作背景及爭議

陈子善称,张爱玲於1950年夏季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土改两个月[4],李开第、魏绍昌、袁良骏三人也曾經提及张爱玲参加过土改,惟祝淳翔在《东方早报》的文章認為此事可疑[5],也有人認為《秧歌》是美国新闻处委托张爱玲写的,惟陈晓勤在《南方都市报》的文章則认为此说不正确[6],而美國新聞處的相關負責人也否認了這種講法[7]。關於張愛玲描述土改真實性的問題,中國大陸以外的意見一般認為真實,而中國大陸的早期意見則是質疑,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有所轉變[8]

評價

胡適於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五日給張愛玲的信中說:[3][9]

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書名大可以題作“餓”字,——寫的真細緻,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近年我讀的中國文藝作品,此書當然是最好的了。

參考資料

  1. . 中国新闻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2. . 环球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3. 張愛玲,《秧歌》,台灣:皇冠出版社,1954年第一版
  4. . 观察者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5. 祝淳翔. . 东方早报. 2013-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6).
  6. 陈晓勤. . 南方都市报. 2013-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7. 高全之. (百度文庫). [2020-08-12] (中文).
  8. 黃勇. (PDF). 21世紀網路版. 2004, (2004年三月號第24期) [2019-12-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我們看到了張愛玲對土改截然不同的表現,就自然要牽涉到小說真實與否,誰更真實的問題,該問題歷來爭議頗大,然大致上可就地域劃分為海外與國內兩派觀點,前者多數認為其「真」,後者則持相反意見,直到近年來有所改變。
  9. . 中国新闻网. [2021-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