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亡号

示亡号,也叫示殁号,其形式是一个黑色长方框( )套在已经去世的人的姓名的外面,表示当前文本所表述的时间环境下此人已经逝世。示亡号并无褒贬之意。

示亡号

示亡号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所列之内。但是在中国大陆有较广泛使用。

起源

示亡号的起源存在多种观点:

  • 1950年代初,翻译俄语书刊进入汉语[1]
  • 汉语自源性标点符号,由故者遗像外镶饰黑色相框形体演化而来。[2]

用法

示亡号套在姓名的外面,标明此人已经去世。常用于作品署名。例如: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2002年版)

1994年版本
顾问:   L·G·亚历山大(L.G.Alexander)

邓炎昌 张志公

主编:   N·J·H·格兰特(N.J.H.Grant)

刘道义
……

参加某项重大活动或被选入某个组织机构的成员,在公布名单时已逝世,有时也在其姓名上加示亡号。

参见

  • 标点符号
  • 剑标西欧语文对应之显示某人已故的符号。

参考数据

  1. 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
  2. 郭攀. . 中国语文. 2006, (6): 557–567+576. ISSN 0578-1949. CNKI YWZG200606015. NSSD 23229931需注册账号查阅.

延伸阅读

  • 《标点符号使用手册》(修订版) 苏培成 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