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錐
概述
破裂錐有一個獨特的錐狀構造,並且在同一個樣本內有從頂部輻射的大和小尺度結構,有時候在較大的錐狀構造上會在其中一端更偏向湯匙狀[2]。在石灰岩等細顆粒岩石中更容易形成含有凹槽(擦痕)的馬尾狀結構。粗顆粒岩石較不易產生破裂錐,因為可能不容易和擦面等其他地質特徵分別。目前已有多種理論解釋破裂錐的形成機制,其中包含震波通過岩石的壓力或岩石壓力消退後反彈的張力[1][2][3]。
破裂錐的體積可從數微米到數公尺。已知世界最大的即超過 10 公尺,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露台灣(Terrace B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的斯萊特群島(Slate Islands)。錐體垂直軸的方向通常是從撞擊點向外輻射,錐體方向向上並指向撞擊坑中心,雖然一些岩石方向因為撞擊地點的撞擊後地質作用而指向相反方向。
圖集
- 加拿大安大略省斯萊特群島麥格雷港(McGreevy Harbour)高約 10 公尺的破裂錐。
- 美國田納西州韋爾斯溪撞擊坑中細顆粒白雲石形成的破裂錐。
參考資料
- French, B.M. .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1998 [2007-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 Sagy, A.; Fineberg, J.; Reches, Z.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4, 109: B10209. Bibcode:2004JGRB..10910209S. doi:10.1029/2004JB0030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7).
- French, Bevan M. (PDF). Impacts in the Field (Impact Field Studies Group). 2005, 2 (Winter): s 3–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