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铜钡

硅酸铜钡英语:),是古代中国西周汉朝所使用的人工紫、蓝色颜料。

河南洛阳朱村东汉墓彩绘六博壁画,使用中国紫、蓝颜料。

概要

1983年与1992年,伊莉莎白·菲茨休(E. W. FitzHugh)等在中国出土战国汉代彩绘陶器及青铜器、蓝紫色八棱柱体上发现,分别命名「汉蓝」(Han blue)和「汉紫」(Han purple)[1][2]。然而已有「中国蓝」名称(原「普鲁士蓝」别名),故统一命名为「中国蓝」(Chinese blue) 、「中国紫」(Chinese purple);瑞士科学家汉斯·柏克(Heinz Berke)又对近年文物样品新的蓝色成分命名「中国深蓝」 (Chinese dark blue)。[3]另外尚有实验室合成的「中国浅蓝」(Chinese light blue)[4]

硅酸铜钡制作技术于东汉后亡佚[3],及至1900年埃及蓝(CaCuSi4O10)制备出来[5]。以往认定人造产物,但在南非北开普省发现中国蓝、深蓝的天然硅酸铜钡石[6][7][8][9]

种类

中国紫

化学式BaCuSi2O6。最早可见春秋初期的甘肃礼县出土料珠文物中,中国紫、蓝在战国中晚期被制成八棱柱体,除少部分作墓葬窍塞外,很可能是颜料棒[10]。战国晚期在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葬中大量出现,用于料珠着色涂料。秦代用在宫殿壁画和彩绘陶俑,西汉乃至高峰,东汉晚期逐渐消亡。[3]工业社会前的非天然颜料,只有埃及蓝、中国蓝和中国紫、玛雅蓝。几乎所有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颜料都与古代欧洲人提取的天然色料相同,只有中国紫是非天然颜料。[11]

中国蓝

化学式BaCuSi4O10。1993年在南非北开普省威瑟斯矿场(Wessels Mine)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维也纳大学矿物学暨结晶学者Herta S. Effenberger命名「Effenbergerite」[6][7]。硅酸铜钡化合物中,中国蓝在结构上最稳定。

中国深蓝

化学式BaCu2Si2O7。从山东危山西汉墓出土陶器彩绘解析出来[5],为中国紫附属产物。2012年同上矿场发现其天然硅酸铜钡石,以苹果公司CEO、现主要赞助RRUFF计划的Michael Scott命名「Scottyite」[8][9]

中国浅蓝

化学式Ba2CuSi2O7。仿真制备实验合成产物,并非出土文物解析成分。[4][12][13]

参考文献

  1. Elisabeth West FitzHugh and Lynda A. Zycherman. .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Maney Publishing). 1983-02, 28 (1): 15–23. JSTOR 1506102.
  2. Elisabeth West FitzHugh and Lynda A. Zycherman. .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Maney Publishing). 1992-08, 37 (3): 145–154. JSTOR 1506342.
  3. 张治国(等). 需要免费注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2, (2): 128–140. ISSN 2095-1639.
  4. 陈, 茜. (硕士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2022-05-13].
  5. 夏寅(等).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2008-05, 20 (2): 13–19 [2015-11-16]. ISSN 1005-15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6.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7. .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30).
  9. . [2015-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0. 张志军(译). .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1998-11, 10 (2): 50–58 [2015-11-16]. ISSN 1005-1538. doi:10.16334/j.cnki.cn31-1652/k.1998.02.011. CNKI WWBF199802010需注册账号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1. . [2010-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3).
  12. Hans-Georg Wiedemann and Heinz Berke. [埃及与中国的蓝色及紫色的化学和物理研究]. [古代雕塑彩绘和秦始皇兵马俑]. Edition Lipp (ICOMOS). 2001-01: 154–169. ISBN 978-387490-717-0. ISSN 2365-55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中文及英语).
  13. Heinz Berke etc. . ResearchGate. 2009-12 [2015-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