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猴
眼镜猴科(),也叫跗猴,是哺乳纲灵长目的一科,也是跗猴型下目目前仍生存的唯一科,其下共有3属约13种现存眼镜猴。在欧亚非大陆都有本科的化石记录,但目前现存物种的分布范围仅限于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上。
眼镜猴[1]![]() 化石时期:晚始新世至今 | |
---|---|
![]() | |
菲律宾眼镜猴 (Carlito syrichta)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灵长目 Primates |
亚目: |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
下目: | 跗猴型下目 Tarsiiformes |
科: | 眼镜猴科 Tarsiidae Gray, 1825 |
模式属 | |
眼镜猴属 Tarsius Storr, 1780 | |
属 | |
|
特征
体型小,身长约10公分;黄褐色体毛;眼睛很大而圆,甚至比脑容量还大,满月般的大眼睛宛如戴着一幅眼镜而得名;尾巴比身体长,近似体长的两倍,末端有毛丛;指头的前端钝而圆扁,有吸盘般的功能,后肢第二、三趾为勾爪,余为指甲;前肢短小强壮,后肢修长有力,适合跳跃前进;长相怪异,完全脱离猴子的形象,有趣的是牠的脖子短小,头部可作180度的回转。
分类
过去跗猴类曾被归类为原猴类,但后来发现本科与类人猿的关系更亲近,因而将两者一起归入简鼻亚目。
过去本科物种都被归类于一个属——眼镜猴属,至2010年代才成立另两个属[2],如下:
- 菲律宾眼镜猴属
- 菲律宾眼镜猴
- 西部眼镜猴属
- 西部眼镜猴
- 眼镜猴属 Storr, 1780
习性
夜行性,白天在树木的枝干上睡觉,夜晚来临时才开始活动。行进时像青蛙般跳跃,一次可跃1-2公尺,于原产地几乎都是成对居住,每产一子。虽然不太惧怕人类,但极不易饲养,动物园中长期饲养成功的例子几乎是零。由于异常珍奇,又是昼伏夜出,不易见其庐山真面目,因此自古就传有许多有关的想像图画。
参考
- Groves, C.P. Wilson, D.E. & Reeder, D.M. , 编. (3rd ed.).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127–128. ISBN 978-0-8018-8221-0. LCCN 2005001870. OCLC 62265494. OL 3392515M. NLC 001238428.
- Groves, C.; Shekelle, M.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10, 31 (6): 1071–1082. doi:10.1007/s10764-010-9443-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