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鸟类

真鸟类(学名Euornithes,来源于希腊语ευόρνιθες,意思是“真正的鸟”)是一个包含亲缘关系接近于现生鸟类但远离中国鸟的所有鸟翼类的自然演化支。

真鳥類
化石时期:早白堊世至今,[1]
長冠紅山鳥化石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鸟翼类 Avialae
演化支 真鸟翼类 Euavialae
演化支 短尾鸟类 Avebrevicauda
演化支 尾綜骨鳥類 Pygostylia
演化支 鸟胸骨类 Ornithothoraces
演化支 真鸟类 Euornithes
Cope, 1889
演化支
  • 古喙鳥屬 Archaeorhynchus
  • 朝陽鳥屬 Chaoyangia
  • 叉尾鳥屬 Schizooura
  • 建昌鳥屬 Jianchangornis
  • 鍾健鳥屬 Zhongjianornis
  • 今鸟型类 Ornithuromorpha
    • 阿拉米托斯鳥屬 Alamitornis?
    • 神翼鳥屬 Apsaravis
    • 抱鳥屬 Ambiortus
    • 麗鳥屬 Bellulornis
    • 長嘴鳥屬 Changzuiornis
    • 古食種鳥屬 Eogranivora
    • 甘肅鳥屬 Gansus
    • 卡岡杜亞鳥屬 Gargantuavis
    • 霍蘭鳥屬 Hollanda
    • 旅鳥屬 Iteravis
    • 酒泉鳥屬 Jiuquanornis
    • 興安鳥屬 Khinganornis
    • 孟子鳥屬 Mengciusornis
    • 巴塔哥鳥屬 Patagopteryx
    • 烏如那鳥屬 Vorona
    • 紅山鳥科 Hongshanornithidae
    • 松嶺鳥科 Songlingornithidae
    • 扇尾類 Ornithurae

描述

Clarke等人在2006年发现了最早的真鸟类:燕鸟类Yanornithiformes),其同时具有进化和原始的混合特征。这些物种保留了原始特征,例如腹膜肋和耻骨联合,同时首次展现出完全现代化的尾综骨义县鸟的模式标本(IVPP 13631)保留了八枚细长的矩形尾羽。没有已知更早的尾综骨鸟目保留了这种扇形尾羽,相反,其只保留成对的尾羽或一小束短尾羽。[2]

分类

真鸟类于1889年被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式命名。目前已被用来指称各种鸟翼类的类群。在1998年,Paul Sereno首次将它定义为一个演化支,包括所有接近现生鸟而远离反鸟亚纲(以中国鸟为代表)的动物。该定义经常和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今鸟类,包含了较为相似的内容。今鸟类是由Luis M. Chiappe于1999年命名和定义,它包括了PatagopteryxVorona扇尾亚纲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因为真鸟类的定义是基于节点的,而今鸟类的定义则是基于分支的。今鸟类是一个包含性较小的类群。[3]

关系

下面的演化树是由Lee等人于2014年系统分析的结果:[4]

鸟胸骨类

反鸟类

真鸟类

古喙鸟属

建昌鸟属

钟健鸟

朝阳鸟属

叉尾鸟属

今鸟型类

Patagopteryx

Vorona

Ambiortus

松嶺鳥科

红山鸟科

神翼鸟

甘肃鸟属

霍兰鸟属

扇尾类

鱼鸟

黄昏鸟目

阈鸟

(现代鸟类)

其它属

依据托马斯·霍兹于2011年的分类,以下是无法可信地分类到任何演化支但基于真鸟类属的名单,除非另有注明:

  • 阿拉米托斯鳥屬 Alamitornis
  • 昌馬鳥屬 Changmaornis[5]
  • 長嘴鳥屬 Changzuiornis[6]
  • 丁氏鳥屬 Dingavis
  • 卡岡杜亞鳥屬 Gargantuavis
  • 花剌子模鳥屬 Horezmavis
  • 旅鳥屬 Iteravis
  • 覺華鳥屬 Juehuaornis
  • Platanavis
  • 威利鳥屬? Wyleyia
  • 玉門鳥屬 Yumenornis
  • 星海鳥屬 Xinghaiornis
  • 者勒鳥屬 Zhyraornis

但值得注意的是,Holtz也将欧洲湖鸟龙(Eurolimnornis)和Piksi归入真鸟类,尽管它们已被重新认定为属翼龙目[7]

参考文献

  1. Wang, Min; Zheng, Xiaoting; O’Connor, Jingmai K.; Lloyd, Graeme T.; Wang, Xiaoli; Wang, Yan; Zhang, Xiaomei; Zhou, Zhonghe. .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11, 6 (1) [2022-11-10]. ISSN 2041-1723. PMC 5426517可免费查阅. PMID 25942493. doi:10.1038/ncomms79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英语).
  2. Clarke, Julia A.; Zhou, Zhonghe; Zhang, Fucheng. . Journal of Anatomy. 2006-03, 208 (3) [2022-11-10]. ISSN 0021-8782. doi:10.1111/j.1469-7580.2006.0053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9) (英语).
  3. Lee, M. S. Y.; Cau, A.; Naish, D.; Dyke, G. J. . Systematic Biology. 2014-05-01, 63 (3) [2022-11-10]. ISSN 1063-5157. PMID 24449041. doi:10.1093/sysbio/syt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英语).
  4. Lee, M. S. Y.; Cau, A.; Naish, D.; Dyke, G. J. . Systematic Biology. 2014-05-01, 63 (3) [2022-11-10]. ISSN 1063-5157. PMID 24449041. doi:10.1093/sysbio/syt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英语).
  5. Wang, Ya-Ming; O'Connor, Jingmai K.; Li, Da-Qing; You, Hai-Lu. . PLOS ONE. 2013-10-11, 8 (10) [2022-11-29]. ISSN 1932-6203. PMC 3795672可免费查阅. PMID 24147058. doi:10.1371/journal.pone.007769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英语).
  6. Huang, Jiandong; Wang, Xia; Hu, Yuanchao; Liu, Jia; Peteya, Jennifer A.; Clarke, Julia A. . PeerJ. 2016-03-15, 4 [2022-11-10]. ISSN 2167-8359. PMC 4806634可免费查阅. PMID 27019777. doi:10.7717/peerj.17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0) (英语).
  7. Agnolin, Federico L.; Varricchio, David. . Geodiversitas. 2012-12, 34 (4). ISSN 1280-9659. doi:10.5252/g2012n4a10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