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波普

盧卡斯·波普()是一位出生於美國的遊戲開發者,目前居住在日本琦玉,以製作實驗性的獨立遊戲聞名。他最出名的兩部作品,《請出示文件》與《奧伯拉丁的回歸》,皆獲得了包括獨立遊戲節谢默斯·麦克纳利大奖在內的許多獎項。[1]

盧卡斯·波普
2019年波普參加遊戲開發者選擇獎
居住地日本琦玉縣
职业遊戲開發者
知名作品請出示文件奧伯拉丁的回歸

早期生活

波普在弗吉尼亞长大。他的父亲是位勤雜工,這讓他有機會擺弄大量零件和工具,並對機械工程產生興趣。上高中时,他遇到了一位对機器人學感興趣的朋友,他们兩人會拆開零售機器人套件,然後重新聯結到自己的计算機上,看看如何能控制它們。因爲着迷機器,波普大學時前往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學習機械工程。他發現機械工程的日常並不是他所期盼的那樣,轉而投奔計算機編程。在此期間,他加入了《雷神之錘》社區,並協助開發了《雷神之錘》和其他游戏的模組,主要從事模組角色的美術設計。[1]

遊戲開發

波普與其他遊戲模組製作者合作,他曾參與製作了官方授權的《狂蟒之災》模組。[2]波普與其他製作者決定合作組建自己的工作室——Ratloop。1997年發布了《雷神之錘》模組《恶意软件》,後者完全不同於原作。拉特洛普盡力藉助零售渠道分銷。 儘管沃爾瑪提供幫助,但Ratloop需要在24小時內能夠出貨5000份,他們只好尋求出版商的幫助。在第一个3D遊戲失敗後,Ratloop决定開發汽車維修遊戲《減速車庫》。此遊戲取得了成功,動視決定幫助零售,這筆資金使工作室有能力嘗試許多實驗性的作品。波普對某些實驗作有興趣,但是,所有作品都没有出版,雪上加霜的是Ratloop陷入了與其他工作室(特別來自東歐)的競爭,遊戲價格下降了,Ratloop開始沉寂。

2003年,波普離開Ratloop並加入Realtime Associates[1]在Ratloop期间,他參與開發了2006年的射擊遊戲Re-mission,此遊戲旨在鼓勵癌症兒童接受化療。2007年,波普移居聖莫尼卡,受僱於頑皮狗[3]考慮到自己編程經驗不足,波普認爲頑皮狗僱用他是因爲他有興趣製作開發工具和交互界面,而這正是開發遊戲所需。波普開發GUI的強項有效彌補了頑皮狗的劣勢。他指出,在入職之時,「根本沒有專職GUI工具開發者……只有一行行的命令和後端人員」。開發《秘境探險:黃金城秘寶》時,波普已被錄用,他繼續開發續集《秘境探險2:盜亦有道》。他感謝續集的總監布魯斯·斯特拉利教他如何將遊戲的設計重點放在核心概念上,使遊戲變得有趣,即使這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將付之東流。前頑皮狗總裁克里斯托夫·巴萊斯特拉談到了波普在設計工具的貢獻:「我們苦求優秀開發工具程序員,正是像他的這批人拯救了頑皮狗。」具體來說,波普開發了一套GUI工具,用於遊戲菜單系統、保存系統、關卡布置,以協助關卡設計師布置場景。他還開發了一套系統來管理聲音和語言。

2009年,《秘境探險2》發售後,頑皮狗決定製作續集《秘境探險3:德瑞克的騙局》。但波普希望花更多時間在他熱衷的實驗作品上。在過渡期間,他和妻子石坂慶子(Keiko Ishizaka)花了兩個星期時間開發了Mightier,這是一款小遊戲,玩法是在2D繪圖中創建3D平面,它標榜「筆比劍更強大」。他們把此遊戲提交給獨立遊戲節,並獲得了一項提名。Valve注意到了這個遊戲,提議波普把它作爲免費遊戲上傳至Steam[1]2010年,波普和妻子决定辞掉工作,搬到妻子老家日本琦玉縣,繼續開發小型獨立遊戲。[4]

波普出席2014年遊戲開發者大會

接下來幾年,波普和石坂開發了許多實驗作。 其中之一是手機遊戲《Helsing's Fire》,它獲得了IGF最佳手機遊戲獎。[1]他幫助Ratloop移植遊戲,這份工作使他常年往返國外,甚至在新加坡住了一年。這樣的經歷讓他產生了製作涉及護照檢查的遊戲的想法。2013年,他發售了成名作《請出示文件》。該遊戲取得大量好評,收穫了許多獎項,包括多個遊戲開發者選擇獎和IGF獎,以及英國科學院遊戲獎的最佳模擬遊戲獎。波普在商業上成功了。[5]截至2016年8月,遊戲共售出180萬張。[6]直到2018年,銷售額仍然能支持波普無憂地開發《奧伯拉丁的回歸》。[2]

在《請出示文件》完成不久,波普便已着手於《奧伯拉丁》 的開發。但因爲他不斷擴充故事,經過四年半才完成所有工作。[1]在2018年發布時,它獲得於前作相似的高度讚譽。《奧伯拉丁的回歸》獲得的獎項包括遊戲開發者選擇獎、IGF獎、D.I.C.E.獎、TGA 2018的最佳美術指導。

波普表示,他計劃繼續開發遊戲,但希望將其維持在較小尺寸。《奧伯拉丁》已經大過他的預期,他希望下一作的體積能更小。[1]

個人生活

波普和妻子現居日本神戶,育有兩個子女。他們在任職Realtime時相識。波普在頑皮狗時,他們繼續維持關係,當時她在附近的2K遊戲工作。[1][2]

参考文献

  1. Machkovech, Sam. . arstechnica.com. 2019-01-12 [2019-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2. Wood, Austin. . Eurogamer. 2018-10-19 [201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3. Cullen, Johnny. . VG247. 2014-03-05 [201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4. Edge Staff. . Edge. 201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2).
  5. Lee, Dave. . BBC. 2014-03-12 [2018-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6. Pope, Eric. . Twitter. 2016-08-08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