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重要著作,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版本多達二十。書中封面題:“首為商戰鼓與呼”,內容包括了建設現代國家和解決當日危難的所有問題。[1]其內容明確提出仿照西方國家法律,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指出國弱民窮根源乃在於專制政治[2]

鄭觀應自隱居澳門後,致力擴編1873年完成的《救世揭要》和1880年的《易言》,結果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完成深具影響力的《盛世危言》。其後,鄭觀應按當時中國的形勢變化,一再增補內容。因應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形勢,8卷本的《盛世危言增訂新編》於光緒二十六年編成。該著作被重印20餘次,乃中國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書。

文本

現今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盛世危言》文本,分別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5卷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14卷本《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8卷本《盛世危言增訂新編》[3]。近代,研究鄭觀應的專家夏東元教授所編的《鄭觀應集》,當中《盛世危言》文本乃其上三個權威性版本之綜合本,共115篇文章。而最早的《盛世危言》5卷本包括57篇文章,其標題分別如下[4]

影響

《盛世危言》問世之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之時,國內的民族危機感極重,該書出版後隨即轟動社會及以極快的速度傳播。據說《盛世危言》亦曾呈給光緒帝,光緒帝下旨「飭總署刷印二千部,分送臣工閱看」。該著作被當時人稱為「醫國之靈柩金匱」,推動洋務運動張之洞亦評“上而以此辅世,可为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5]由此,可窺見該書對治理國家之價值。《盛世危言》乃中日甲午戰爭前著名的政治改良論著。

除清朝社會外,著作對其後的社會亦產生廣泛影響。《盛世危言》的出版,其中對清末的維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啟後的作用,亦為1898年開始的百日維新奠下重要根基。蔡元培於《蔡元培年譜》評價該書:“以西制為質,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發揮之。時之言變法者,條目略具矣”。受鄭觀應和《盛世危言》影響的著名人士,其中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西行漫記》記述毛澤東在1936年曾回憶自己青年時閱讀該書的感想:「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義學者,以為中國之所以弱,在於缺乏西洋的器械——鐵路、電話、電報、輪船。」實際上,《盛世危言》所提出的革新觀念和「以商立國」的商戰理論,對中國近代思想史及商業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1. .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2. .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3. 中國大百科:《盛世危言》
  4. . [2007-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5. 同上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