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
皿方罍(又名皿天全方罍、皿天全方彝)是中国商代晚期制作的青铜方罍[1],取罍内铭文首字而得名。1922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2][3][4]。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称为「方罍之王」。

形制

该器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形状与盖式相同。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刻有「皿天(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5];器身则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6]已知最早由西汉汉文帝的儿子梁王刘武收藏,后来传给其儿子刘买,刘买再传给儿子刘襄,刘襄的正室喜欢皿天全,刘襄便给了她,之后梁国平民犴反向西汉朝廷告密,皇帝便把刘襄正室斩首。[2]
器物历史
根据分析,铭文的「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1977年陕西陇县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而全」与他的父亲当是商周之际,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周人。
皿方罍从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时装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却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其纹饰结构对商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牺牲、神格化纹饰等有比较完整的表达。[7]
流散、收藏与拍卖史
罍盖与罍身出土后不久就分散两地,罍盖辗转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而罍身则长期流失海外。
皿方罍出土后,湖北商人石某闻讯以400块银元欲向发现的农民收购该器。该农民的大儿子回家,得知有人出高价购买宝物,遂取了罍盖去附近小学找钟姓校长询问。钟校长看到罍盖非同一般古物,当即决定出800块银元购买此器,并将罍盖留下,嘱其速将罍身送来。儿子回家后,罍身已被石某带走。钟校长得到罍盖后,以一万银元转手给当地驻军团长周磐。
1950年,周磐跟随宋希濂逃到大西南,在昆明被俘。1952年,他向人民政府写了一份「补充坦白材料」,主动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转离散的详细经过,并献出罍盖,以期「立功赎罪」。随后,罍盖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金明送交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馆保藏至今。1964年,为寻回罍身,罍盖材料被刊布在《湖南省文物图录》中,其中强调「器身藏家不详」。[8]
原罍归湘,盖身合一
直到2014年,由于藏家去世,其家人再委托佳士得拍卖罍身,而拍卖行计划在3月20日拍卖,经博物馆和来自湖南的收藏家群体合作,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联合洽购。买方以低于预计拍卖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达成了购买协议。买方付出2000万美元并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永远不再出现在拍卖会上。[5]罍身在6月21日回到中国,6月28日盖身合体。[12]
参考数据
- 东方早报,《青铜重宝皿方罍,身首合一归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文史博览. . 《文萃报》. 2013-10-22, 第2245期: 第6页. ISSN CN43-0032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 (中文(简体)). - . 新浪网.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中文(简体)).
- . 凤凰网.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中文(简体)).
- 新华社,《青铜重器「皿方罍」将回归中国 曾创造拍卖纪录》,2014年3月21日。
- 湖南省博物馆新闻稿,《方罍之王即将重归故里 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14年3月20日。
- 长沙晚报,《皿方罍的文化解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羊城晚报,《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8日。
- .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 长沙晚报,《失散90余年的皿方罍将回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新京报,《青铜重器「皿方罍」将还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中央社,《商青铜器皿方罍 合体完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6月28日。
外部链接
- 佳士得拍卖行的介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红网有关洽购皿方罍的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