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驹荣
白驹荣(1892年—1974年),原名陈荣,号少波,广东顺德杏坛龙潭村人,[1]著名粤剧小生表演艺术家,粤剧四大天王之一。[2]他是著名花旦白雪仙之父。
白驹荣父亲是一位普通粤剧演员。[3]白驹荣与金山炳、靓荣、千里驹、靓次伯等人同是把戏台演唱语言从官话改为粤语的前躯。1920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称的白驹荣发展「四门头二黄」(又名和尚腔和参禅腔)、「八字二黄」等的腔调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对薛觉先、马师曾的演唱方法有较大的影响。[4]他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优美清润,自创“白派”的演唱方式。
演出经历
1911年(19岁)才加入志士班「天演台」学戏,拜男花旦郑君可、吴有山为师[5]。翌年,加入了由吴友山(吴有山?)所组成的民寿年班,担任第二小生,并且跟从扎脚文学习,与他合演《仕林祭塔》、《闺留学广》两出戏。不久,提为正印小生,并开始改艺名为白驹荣。演出连台本戏《太平天国》。后来曾先后加入汉天乐、华天乐、周丰年、人寿年等戏班,后来成为省港名班国丰年台柱,与小生聪、千里驹齐名。
1946年,54岁的白驹荣患上「视神经萎缩」眼病双目失明,被迫离开舞台。1948年冬起,靠唱曲艺度日。
1954年,白驹荣担任广州粤剧工作团团长,期间他克服双目失明的障碍,刻苦锻炼,熟悉锣鼓经和舞台部位,依靠听觉以及与同台演员的密切配合,终于重登舞台,继续演出达10年之久。虽双目失明但仍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令人赞叹不已。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粤剧界首个艺人党员。1956年进京演出获周恩来接见。戏剧家田汉称赞其为“中国文艺界的保尔·柯察金”。
1958年后任广东粤剧院艺术总指导,兼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
八字二黄
「八字二黄」与长句二黄、长句二流等,都从原来的慢板和流水板变化而来的。粤剧的二黄腔是由徽班传入的,它的基本板式结构和曲调特征与邻省剧种之南路二黄腔比较接近,特别如「慢板」、「首板」、「流水」等保留传入时的面貌较多。[6]
代表作
- 风流天子
- 再生缘
- 泣荆花
- 二堂放子
- 龟山起祸
- 选女婿
- 金生桃盒
- 客途秋恨
- 落霞孤鹜
- 海角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