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

白粉病英语:)为一种植物常见的真菌性病害[1],是由不同种类的白粉病原菌所引起,植物受其感染之后,其叶片枝条上会产生白色粉末状的斑点,因此白粉病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植物病害之一。白粉病源菌适合生长在湿度高、叶面无水滴以及适温下,在植株的地上部任何位置皆可能出现病征,但通常位于低矮处的病征较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原先的粉末斑点会逐渐扩大而且变密集,并产生大量的无性胞子,使病征蔓延到植株的其他位置。[2]

南瓜感染白粉病情形

农业经营上,有关白粉病的防治与控管相当重要,因为此植物病害会严重影响到作物产量,一般可以通过栽培法的细心控制、喷洒化学农药、提高植物基因耐受力等方法进行白粉病防治。[3]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侵染性病害,病原菌主要危害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从而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的生长势。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多次进行再侵染,有时后期可在病部产生黑色小点,影响开花,降低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引起植物死亡。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单囊壳属、内丝白粉菌属、叉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主要为害杨树、垂柳、碧桃、蔷薇、大叶黄杨、月季、紫薇、丁香、牡丹、芍药、菊花以及草坪等多种园林植物。

繁殖

白粉病真菌只能在活细胞宿主上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传播媒介

孢子通常由气流从增殖部位带到新的感染部位。

常规化学防治

建议在首次发现症状和迹象时就要开始。 三唑酮和丙环唑可控制,六唑、腈菌唑和戊康唑也可以控制。

非常规化学控制

牛奶、天然硫黄、碳酸氢钾、金属盐和油。 牛奶用水稀释(通常1:10),喷洒在易受感染的植物上,每周反复使用可以控制或消除疾病。研究表明,在较高浓度下,优于苯菌灵和芬尼莫尔。一个已知的影响是,乳清中的铁球蛋白,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对真菌造成损害。 碳酸氢钾是一种对白粉病有效的低毒杀菌剂。 硅酸钙也是一种非常规的化学处理方法。经过硅处理的小麦表皮细胞对白粉病的敏感性较低。

参考数据

  • 脚注
  1. 刘兴隆,(2001年):另类植物保护方法─喷水防治做物白粉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湾:台中区农业改良场。
  2. Huang, X.Q. et al. (2000). Molecular mapping of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24 and marker validation for molecular breed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01.
  3. Maloy, Otis and Debra Inglis (1993) Powdery Mild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Washington University extension, Diseases of Washington Crops.
  • 文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