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杆兵
历史
白杆兵威镇四方,令四川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苗人部落举旗造反,围攻成都城。他们以播州险峻的地势和山高水险的优势作为天然屏障,猖獗一时。当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以及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清剿叛匪。[2][3]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创建后金向明朝进攻。两年后,明军在萨尔浒之战惨败。秦良玉于是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领白杆兵支持辽东军队。[4]秦良玉亦都筹马集粮,保障后勤供应。在浑河之战中,秦氏兄弟率白杆兵渡过浑河迎战满洲兵。当八旗军得知白杆兵勇悍而长久时都感到胆寒。结果秦邦屏战死而秦民屏突围而出,两千多名白杆兵也战死沙场。[5]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攻陷榆关未逐,便率领十万清军绕道万里长城的喜峰口进攻。当他攻陷遵化后,抵达北京城城外连续攻陷永平四城。清兵其后直奔通州,秦良玉应明廷镇边勤王的诏旨带领其白杆兵日夜赶往京师击退清兵。又白杆兵助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滦州、永平、迁安及遵化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围。崇祯帝后来召见秦良玉。不但下诏褒美其功绩,亦赏赐彩币羊酒,并赋诗四首以彰显其领白杆兵退敌的功绩。[6]
武器
秦良玉根据四川的地势特点创制白杆长矛,用结实而不需要染色的白蜡木做成长杆。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7]在作战的时候,白杆的钩可砍可拉,铁环就可以用作锤击武器。而数十支长矛钩环相接之后能够协助白杆兵爬越悬崖峭壁或攀墙,适用于山地作战。
注释
- 见《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参考来源
- . 中时电子报. 2016-04-02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 . 大纪元. 2015-09-26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 龚萌. .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12-314.
- . 大纪元. 2015-09-29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 《渤海内刊》2016年07总第31期. 2017-07-24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蔡石山. . 联经出版公司. 2009: 151.
- . 北京日报. 2010-04-26 [2021-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